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近代科学技术 > 四大发明中,从起源到完成,尽力时间最长的一项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D.印刷术...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四大发明中,从起源到完成,尽力时间最长的一项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D.印刷术

答案
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四大发明中,从起源到完成,尽力时间最长的一项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D.印刷术】;主要考察你对近代科学技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共10分)
材料一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金史》
材料二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舰可载百余人,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梁录》卷12《江海船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
(3)据材料一、二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的另一项重大发明是什么?(2分)
(3)材料一、二中的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湿耕……不佳。谚曰:‘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谚曰:‘耕而不耢(lào,一种农具,用来平整土地),不如作暴。’”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
材料二 “采捃(jùn)经传,爰(yuán)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氾胜之书》曰: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高粱)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此非虚语也。”《史记》曰:“阴阳之家,拘而多忌。”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屈从之。谚曰:“以时及泽(泽:指墒情),为上策”也。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农业耕作需要注意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贾思勰成为杰出农学家的原因。(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1中徐光启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了中国,并分析“相互的启蒙”没有持续下去的原因,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6分)
(2)依据材料2、3对比材料1,说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3、4说明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有何新发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培根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时指出,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第一种是学术方面,第二种是战事方面,第三种是航行方面,并由此引起难以数目的变化来。”这里的“战事方面”的成就和作用应是
A.《孙子兵法》对战争的影响
B.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C.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巨大
D.火药及火药武器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作用巨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可能与图同一时期的是
A.建立比较完整农学体系B.第一次测量地球子午线
C.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D.传统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