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老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孔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
题目
题型:0103 期末题难度:来源:
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老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孔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墨子——“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④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老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孔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③】;主要考察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008年10月20日有人在参观台南孔庙时遭到台独分子的推打,许多台湾媒体谴责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说:“在孔庙前打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在春秋时发出如此感叹主要是针对 

[     ]

A、台独分子的罪恶行径
B、周代礼乐制度遭破坏的社会现实
C、所教学生对知识的不理解
D、统治者不能体察民情
题型:0103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据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等)
(2)材料二中图13,14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英国有识之士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实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翅。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足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一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头汲取孺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 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已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孺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救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欲达到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练独秀的反孔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重庆市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文明的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