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们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主要考察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 图2 |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国,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 |
图1 | |
图2 |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1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图2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