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独尊...
题目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     ]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独尊儒术
答案
C
核心考点
试题【“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独尊】;主要考察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

A.君权神授
B.德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四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六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黄宗羲的政治观点有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五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六,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李汉秋教授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天津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家的主要区别是

[     ]

A.宣扬仁和礼
B.主张仁政
C.宣扬人性本善
D.提出“天人感应”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题型:河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