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一条鞭法 | B.更名田 | C.摊丁入亩 | D.纳庸代役 | |
C | ||||
此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变化。从材料内容看,特别强调把丁分摊到田亩中,征税标准是“计亩科算”,结果是人口“无从欺隐”。符合这一特征的是C.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强调“丁粮”同时参算,或各半,或丁四粮六,或丁六粮四。与材料“计亩科算”不符,因此排除A;B项属于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纳庸代役 在材料中无体现。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 | ||||
赋税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和执政者的统治意图。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
| ||||
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 ||||
学者认为,我国在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其中第一次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错失英国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当时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主要原因是
| ||||
中国古代农商政策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穷人若想致富,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而在家刺绣又不如在市集买卖。”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富商大贾是用‘末’来发财,用‘本’来守财。” ——司马迁《史记》 问题:(7分) (1)概括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观念。(1分) (2)材料二中司马迁所提及的“末”、“本”分别指什么?(2分) (3)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观念与汉代的农商政策有什么不同?(1分) (4)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有何地位?其所编撰的《史记》有什么价值?(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