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中国古代货币简表发展阶段时间标志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由地方铸币向中...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表2: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5.5
1:11.7
1:12.12
1635
1:10
1:13
1:13.13
1637
1:13
1:13.5
1:13.13-15.45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         表3: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依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4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4分)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

(1)秦: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宋: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
(2)变化: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4分)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低价的市场行情,将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2分)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2分)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2分)
(3)原因: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4分)
历史背景: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实力膨胀;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4分)
说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秦朝货币演变突出统一这一特点,分别从经济、政治的需要来分析;宋代货币演变突出纸币化这一特点,可分纸币的优点、金属货币弊端、商品经济发展、四川地理因素等方面分析。(2)据材料分析中国银价变化,要注意中国自身的纵向变化以及与欧洲的横向比较。原因可分国内、国际两方面,联系当时中外贸易状况分析。(3)货币国际地位的变化反映是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货币的国际化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核心考点
试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中国古代货币简表发展阶段时间标志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由地方铸币向中】;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下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唐长安城胡商云集的西市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明朝末年和清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扇形图。据此判断,从明末至清中晚期这一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文献记述:“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五里则建屋三间,四面置榻,以为聚墟之所。”下列对“墟”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古代村民定时集会的场所B.明清时期大商人聚集的会馆
C.官府设置和管理的农村集市D.农村兴起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 “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日本历史学家滨下武志主张把“(明清时期)亚洲历史(看作)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内部的纳贡关系和纳贡——贸易关系为特征的统一体系的历史……人们完全有理由把朝贡交换看成一种商业交易。”滨下把朝贡交换看成一种商业交易说明
A.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地方政府抵制
B.朝贡贸易本身就是平等的商业交易
C.东西方商人利用朝贡贸易从事商业活动
D.明清政府实际上支持对外商业贸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