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商业的发展 > 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A.宣扬中国的国威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C...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
A.宣扬中国的国威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
C.促进中国经济发展D.加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的信息,再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传统朝贡贸易的政治特点,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宣扬国威,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是这种航海活动的影响,但不是其出发点和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A.宣扬中国的国威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C】;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D.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末以来各地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幅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A.崇尚“富而好礼”B.提倡“耕读传家”C.鄙视“货殖功利”D.摒弃“重农抑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