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小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1分)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
小题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
小题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小题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3分)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2分)
小题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1分)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经济形态:自然经济。(1分)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
小题1:处境:自耕农生活艰辛,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4分)
小题1:变化: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2分)
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小题1:政策: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
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
小题1:没有。(1分)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2分,两点即可,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争霸战争频繁,但社会经济却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视发展经济B.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D.各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重视并维护小农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农业发展B.维护社会安定
C.提高农民生活水平D.维护自身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三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
——《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
材料四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虽为异数和极端,但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反体系运动的一部分。
——宿景祥《贫富扩大与全球反抗》
小题1: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
小题2: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2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小题3:结合材料三,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分)试列举该流派2 个以上的其他代表作品(2分)。
小题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小题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有什么特点?(8分)
小题2:材料二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2分)从古代的农业,到近代的机器生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3)材料三中大量带“洋”字词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