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身份有限制,明确禁止商人、工匠及其后人参加科举考试,白居易在判词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应该获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说明其主张公平选拔人才,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核心考点
试题【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阶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枢密使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扬州曹庄发现的隋唐墓葬被考古专家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出土了“隋故炀帝”墓志等珍贵文物,由此我们可以确认:
A.墓志是判断该墓为隋炀帝墓的唯一证据
B.通过墓志铭可以印证某些文献史料
C.该地应为当时的首都
D.根据墓志铭的内容可以客观地评价隋炀帝的功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  )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③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④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