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
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人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材料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1分)。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答案
(1)分土建邦(封邦建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分)
(2)王夫之认为郡县制沿用两千年是势之所趋;对天子来说,实行郡县制不利,王朝统治时间短;对天下(百姓)来说,郡县制比分封制的危害小。 (6分)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或中华民国建立),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或《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或人民认识到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地国家的主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公开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思想。(6分,答3点即得满分)
(4)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2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1分)
史实: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政策;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其”联系材料应该是指“郡县制”,可见题目要求用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证明“公”的进步,那么作为政治制度的“私”应该是指权力范围局限在宗族范围内的贵族了。所以回答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即可。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内容。(2) 解答此题可以材料从“势之所趋”“非天子之利”“害不如封建”等关键词来分析。从“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来看,郡县制对天子不利,以至于王朝不长久,但是对天下来说,比分封制好些。(3)抓住有效时间信息“1916”,回顾辛亥革命到1916与“统一、联邦之辩”相关的史实回答时代背景。(4)从材料不难看出此人的观点: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论证。
点评: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以后大都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弊端在于地方权力太大,郡县制在于中央过于集权,地方缺乏自主性。近代则是中央集权和联邦制的争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后,中美关系成了双方间重要的关系,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日关系的走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新皇帝将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 ②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③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④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集中经济化。”下列措施属于“新皇帝”所为的是
A.开驰道控制全国B.置太学设五经博士
C.轻赋税行均田制D.废丞相设内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⑴图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图二体现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⑵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明初中央行政部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哪一对矛盾的激化?(1分)
⑶图四中的机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1分)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 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 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2分)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分权主张
B.主张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D.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民主启蒙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