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
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人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材料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五十多年来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因此,中美推迟乃至消除长期战略冲突的产生,将极大地有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双边关系改善和破解美日战略联盟,是一体两面;只要两个过程均运作得法,届时可能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邱震海《国际先驱导报》(2005)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1分)。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二战后中、美、日的外交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7分)
答案
(2)王夫之认为郡县制沿用两千年是势之所趋;对天子来说,实行郡县制不利,王朝统治时间短;对天下(百姓)来说,郡县制比分封制的危害小。 (6分)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或中华民国建立),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或《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或人民认识到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地国家的主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公开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思想。(6分,答3点即得满分)
(4)观点:中日关系几乎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或中美关系极大地影响中日关系)(2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相互影响。(1分)
史实: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政策;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其”联系材料应该是指“郡县制”,可见题目要求用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证明“公”的进步,那么作为政治制度的“私”应该是指权力范围局限在宗族范围内的贵族了。所以回答郡县制的特点和影响即可。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内容。(2) 解答此题可以材料从“势之所趋”“非天子之利”“害不如封建”等关键词来分析。从“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来看,郡县制对天子不利,以至于王朝不长久,但是对天下来说,比分封制好些。(3)抓住有效时间信息“1916”,回顾辛亥革命到1916与“统一、联邦之辩”相关的史实回答时代背景。(4)从材料不难看出此人的观点: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附属品。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论证。
点评: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以后大都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弊端在于地方权力太大,郡县制在于中央过于集权,地方缺乏自主性。近代则是中央集权和联邦制的争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后,中美关系成了双方间重要的关系,中美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日关系的走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开驰道控制全国 | B.置太学设五经博士 |
C.轻赋税行均田制 | D.废丞相设内阁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⑴图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图二体现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⑵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明初中央行政部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哪一对矛盾的激化?(1分)
⑶图四中的机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1分)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 B.“郡县制”与“ 元首制” |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2分)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6分)
A.体现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分权主张 |
B.主张将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
C.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
D.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民主启蒙思想 |
最新试题
- 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它将建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巨大水网。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640亿元以
- 2现在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是由于太阳内部氢核聚变产生的,大约在40亿年以后太阳内部将会启动另一种核反应,其核反应方程为:,到
- 3【题文】读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与图示较吻合的季节是( )A.冬季B.春季C.夏季D.
- 4人类进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 your geography book here tomorrow. Don’t leave it a
- 6(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
- 7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变成离子后,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变化的是:①元素种类 ②化学性质 ③核电荷数 ④电性
- 8菱形ABCD中,AE垂直平分BC,垂足为E,AB=4cm.那么,菱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cm2,对角线BD的长是
- 9香港和澳门分别与_______经济特区和_______经济特区毗邻,从而成为本地发展经济的有力支持者。
- 10Computers can injure you. Most other injuries happen suddenl
热门考点
- 1有一个最多能称10千克的弹簧秤,称重发现,弹簧的长度与物体重量满足一定的关系,如下表.那么,在弹簧秤的称重范围内,弹簧最
- 2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用理论说明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G。
- 3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权利法案
- 4以下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的理由的是 [ ]A.“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
- 5 30. He will not tell the fact ______she has gone to Beijing
- 6---They are quiet, aren’t they? --Yes. They are accustomed
- 7一天小慧步行去上学,速度为4千米/小时.小慧离家10分钟后,天气预报说午后有阵雨,小慧的妈妈急忙骑自行车去给小慧送伞,骑
- 8Was __ at the air battle on June 8,1994, ____ was led by Cap
- 9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一定量的O2,发生2 SO2+ O22 SO3反应。进行到4mi n时,测得SO2
- 10如图所示,图形①经过( )变换得到图形②;图形②经过( )变换得到图形③;图形③经过( )变换得到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