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是商周时期的人物,其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A.甲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被公认为“德才兼备...
题目
题型:0127 期末题难度:来源: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是商周时期的人物,其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
A.甲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被公认为“德才兼备”
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
D.丁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答案
B
核心考点
试题【假设甲、乙、丙、丁四位是商周时期的人物,其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的是[     ]A.甲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被公认为“德才兼备】;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从下表中可以获得的有效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河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
A.血缘与政治结合
B.社会等级严格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序》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2)指出这个两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