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略”(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主要考察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对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地区
B.江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发源地
C.江浙等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题型:0115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题型:0118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明代·张居正
  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材料二,概括“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材料三,以20世纪最初20年的相关史实,阐释作者有关“中国近代化发展脉络向纵深延伸”的历史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