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CO(CO2)→H2O | B.CO2(SO2) →饱和的NaHSO3 |
C.FeCl3(CuCl2) →Fe | D.SO2(SO3) →98.3%的H2SO4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某温度下,下列除杂(括号内为杂质,后为除杂试剂)方法正确的是A.CO(CO2)→H2OB.CO2(SO2) →饱和的NaHSO3C.FeCl3(CuCl2) →】;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的分离、提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量取25.00mL甲溶液,向其中缓缓滴入乙溶液15.00mL,共收集到224mL(标况下)气体。
②量取乙溶液15.00mL,向其中缓缓滴入甲溶液25.00mL,共收集到112mL(标况下)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盐酸,乙是碳酸钠 | B.甲是碳酸钠,乙是盐酸 |
C.②中的反应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 | D.无法判断 |
(1)气体A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下同),气体B的成分是 。
(2)写出步骤①中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
(3)分别写出形成白色沉淀甲和气体B的离子方程式
; 。
(4)通过上述实验,可确定X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
尚未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只要设计一个简单的后续实验就可以确定该离子是否存在,该方法是 。
A.汽油和柴油 | B.铁粉和铝粉 |
C.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 D.四氯化碳和水 |
A.除去CO2中少量HCl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后再干燥气体 |
B.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 |
C.除去Cl2中的HCl气体:通过NaOH溶液 |
D.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2:通入稍过量的Cl2 |
③b+d→溶液+沉淀e;④a+b→沉淀+溶液f;⑤e+f→溶液+气体。则a,b,c,d依次为( )
A.Na2CO3、Ba(NO3)2、Na2SO4、H2SO4 |
B.Na2SO4、Ba(NO3)2、Na2CO3、H2SO4 |
C.H2SO4、Ba(NO3)2、Na2SO4、Na2CO3 |
D.Ba(NO3)2、Na2SO4、H2SO4、Na2CO3 |
最新试题
-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极点,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两种坐标系取相同单位长度.已知曲线过点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
- 2在△ABC中,∠ABC=90°,∠A=50°,BD∥AC,则∠CBD等于( )A.40°B.50°C.45°D.60°
- 3(8分)解方程:(1) (2)
- 4如图所示,A′O′是AO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 5符合下面哪种条件的多面体一定是长方体A.直平行六面体B.侧面是矩形的四棱柱C.对角面是全等的四棱柱D.底面是矩形的直棱柱
- 62003年中考结束后,某市从参加中考的12000名学生中抽取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考生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20分)进行
- 7As _____ city with rich culture, Shanghai is ______ home to
- 8用长5cm、宽3.5cm的邮票70枚摆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cm。
- 9—Could you come to the party this weekend? —I"m a
- 10某班级举行一次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现将初赛答卷成绩(得分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制成如
热门考点
- 1We all know that everyone becomes a little more forgetful as
- 2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 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
-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渭城曲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 4任选一题作文。(1)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讲述你
- 5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德意志意识形态》C.《神圣家族》D.
- 6 To his joy, the suggestion he put forward at the meeting wa
-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
- 8若x2+4x+1=0,则( ),( )。
- 9 下面是学生在学习印度时从网上查找的资料,正确的是:①印度是世界上几个核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②境内著名的河流是
-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回答:(1)中国共产党哪一年提出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