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分液 | B.升华 | C.结晶 | D.蒸发 E.蒸馏 F.过滤 |
(2)______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3)______分离水和食用调和油的混合物。
(4)______分离CCl4(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
(5)______用海水晒盐。
答案
(1) F (2) C (3) A (4) E (5)D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5分)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A.分液B.升华C.结晶D.蒸发 E.蒸馏 F.过滤(1)______分离豆浆与豆渣的混合物。(2】;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的分离、提纯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 |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
(1)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
(2)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
(3)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有机溶剂,与CCl4互溶。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 ;
(4) 从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
固体X、液体Y及检测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选项 | 固体X | 液体Y | 检测方法 |
A | CaO | 浓氨水 |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 |
B | Cu | 浓硫酸 |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
C | Na2O2 | 水 | 带火星的木条 |
D | Na2CO3 | 稀硫酸 | 滴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
A.铁粉中混有铝粉: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B.FeCl2溶液中混有FeCl3: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C.Na2CO3固体中混有少量NaHCO3:加入适量NaOH溶液 |
D.Al(OH)3中混有Mg(OH)2:加入足量烧碱溶液后过滤,向滤液中通入过量CO2后过滤 |
A.在蒸馏烧瓶中盛约1/2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碎瓷片 |
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到蒸馏烧瓶中的自来水中 |
C.冷水应从冷凝管下口进,上口出 |
D.收集到的液体取少量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
最新试题
- 1若|x|=|-2|,则x=______,若x2=(-3)2,则x=______.
- 2下列哪部著作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A.《罗马史》B.《马可·波罗行纪》
- 3―Twenty dollars, please!― How terrible!―I ________ to bring
- 4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1,2,3,4,P(ξ=k)=ak+b(k=1,2,3,4),又ξ的数学期望Eξ=3,则a+
- 5用行列式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x+y=12x+(k+1)y=k.
- 6已知是方程的根,是方程的根,则的值是_______.
- 7I get the bicycle for _____. My friend gave it to me when sh
- 8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的实验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空
- 9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60°,半径为1,则扇形的弧长为( )A.B.πC.D.
- 10【题文】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中a、b、c三地气压P相比较( &
热门考点
- 1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 ______,“三
- 2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I can do it _________ (easy). 2.I exercise fi
- 3The weather in this area is generally warm,but it
- 4若为异面直线,直线c∥a,则c与b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B.异面C.平行D.异面或相交
- 5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左图)材料二大奴湖(右图),为加拿大第二大湖,因曾在该湖岸居住过印第安
- 6某企业去年的年产值为a亿元,今年比去年增长了10%.如果明年还能按这个速度增长,请你预测一下,该企业明年的年产值将能达到
- 7某年级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分为甲、乙、丙三组进行活动,下面两幅统计图反映了学生报名参加夏令营的情况,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回
- 8根据图示,在横线处补充完整。
- 9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一样的一组( )A阳货欲见孔子 则修文德以来之B君子之德风
- 10【题文】《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材料表明,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