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A、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采用加生石灰蒸馏的方法除去,正确,B、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醇应先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分液,错误;C、除去溴苯中的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液,正确;D、C、除去乙醇中的乙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蒸馏,正确。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A.福尔马林(蚁酸):加入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振荡,蒸馏,收集馏出物 |
B.乙醇(水):加入足量生石灰,蒸馏,收集馏出物 |
C.苯(苯酚):加溴水,振荡,过滤除去沉淀 |
D.乙酸乙酯(乙酸):加饱和碳酸钠溶液,充分振荡,分液,弃水层 |
| 物 质 | 除杂试剂 | 分离方法 |
A | 硝酸铜溶液(硝酸银) | 铜粉 | 结晶 |
B | NaCl溶液(CuCl2) | NaOH溶液 | 萃取 |
C | 乙醇(水) | —— | 分液 |
D | 镁粉(铝粉) | NaOH溶液 | 过滤 |
A.实验室用溴水和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制溴苯: |
B.工业上用H2冶炼金属钠:Na2O+H2△2Na+H2O |
C.向溴乙烷中滴加AgNO3检验其中的溴原子:Ag++Br—=AgBr↓ |
D.用氢氟酸雕刻玻璃:SiO2+4HF=SiF4↑+2H2O |
A.向苯酚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溴水制取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
B.用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乙烯中混有的少量SO2 |
C.用水鉴别三种无色液体:苯、乙醇、四氯化碳 |
D.用蒸发的方法分离乙醇(沸点78.5℃)和乙醚(沸点34.5℃) |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将某未知溶液中加入2mL2%的CuSO4溶液和数滴NaOH 2%的溶液并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产生 | 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醛基 |
C | 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 | 该气体一定为不饱和烃 |
D |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
最新试题
- 1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是( )A.原子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分子的数目D.元素的种类
- 234. ---You have given us a wonderful Chinese dinner, Mrs. Wa
- 3按所给的汉语,用英语完成下列句子,每空填一词小题1:我们学生必须理解学习的重要性。We students must un
- 4Don"t speak too _____ in the sitting room. Your father is wr
- 5霜冻是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以下而使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初霜冻日期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
- 6读青藏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①西藏自治区、②青海省和③______省西部.这里是我国少数民
- 7(15分)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的比例尺相同),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中,A地的气
- 8阅读理解。 Almost every family in America or England buys at
- 9为了测定一粒钢球的密度,先用天平测得其质量为97.5克,然后在一只质量为40克的空瓶内装满水,测得瓶和水的总质量为540
- 10细菌是依靠______方式生殖。
热门考点
- 1一般来说,同龄的男孩比女孩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晚______年.
- 2一位园艺师将一株单色的野菊花培育成具有多种颜色,多个花朵的“塔菊”,他利用的是A.压条B.嫁接C.扦插D.有性生殖
- 3通常情况下,微粒A 和B 为分子,C 和E 为阳离子,D 为阴离子,它们都含有10 个电子;B 溶于A 后所得的物质可电
- 4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空前强化,下列不利于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是 [ ]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B.实行八股取士C.设立军机
- 5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发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而引力常量是由卡文迪许测定的B
- 6(7分)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
- 7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被茂密,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单一性C、整体性D、均衡
- 8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图中甲所在的地形区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华北平原D.云贵高原小题
- 9读地理漫画,回答问题:(1)“地球出汗”了是指______现象,又称______效应.(2)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_
- 10纬度相同的两个地点 ( )A.日期不同B.正午太阳高度不同C.昼夜长短相同D.地方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