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工业生产纯碱 > 纯碱(Na2CO3)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图1是实验室模拟制碱原理制取Na2CO3的流程图.已知: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CO2后发生和反应为NaCl+...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纯碱(Na2CO3)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图1是实验室模拟制碱原理制取Na2CO3的流程图.
已知: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CO2后发生和反应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请回答以下问题:
(1)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有Ca2+,Mg2+,SO42-等.
精制除杂的步骤顺序a→______→______→______→b(填字母编号).
a.粗盐溶解,滤去沉渣.b.加入盐酸调pH;c.加入Ba(OH)2溶液;d.加入Na2CO3溶液;e.过滤
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后通入CO2,理由是______.
(2)灼烧固体A制Na2CO3在______(填字母序号)中进行.
a.坩埚b.蒸发皿c.烧杯d.锥形瓶
证明滤液A中含有NH4+的方法是______.
对滤液A进行重结晶能够获得NH4HCO3,向pH=13含Na+、K+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H4HCO3.使pH降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图2装置中常用于实验室制备CO2的是______(填字母编号);用b示意的装置制备NH3,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______(填试剂名称),烧瓶内可加入的固体试剂______(填试剂名称).
(4)一种天然碱晶体成分是aNa2CO3•bNa2CO3•cH2O,某同学利用下列提供的试剂,设计了如下简单合理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的实骏方案.(仪器自选)请把实验方案填全:供选择的试剂:1mol•L-1H2SO4溶液、1.0mol•L-1BaCl2溶液、稀氨水、碱石灰、Ca(OH)2溶液、蒸馏水.
①称取m1g一定量天然碱晶体样品,溶于适量蒸馏水中.
②______.
③______.
④计算天然碱晶体中含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
(1)SO42-、Ca2+、Mg2+等分别与Ba(OH)2溶液、Na2CO3溶液、Ba(OH)2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可再通过过滤除去,Na2CO3溶液能除去过量的Ba(OH)2溶液,盐酸能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所以应先加Ba(OH)2溶液再加Na2CO3溶液,过滤,最后加入盐酸,NH3易溶于水,有利于吸收溶解度不大的CO2,所以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后通人CO2
故答案为:c;d;e;NH3易溶于水,有利于吸收溶解度不大的CO2
(2)灼烧固体碳酸氢钠制Na2CO3,在坩埚加热分解,
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A中含有
NH4+,NH4+和HCO3-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NH4++HCO3-+2OH-=NH3•H2O+CO32-+H2O,
故答案为:a;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A中含有NH4+;NH4++HCO3-+2OH-=NH3•H2O+CO32-+H2O;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采用固体+液体
不加热


气体;
浓氨水中加碱或生石灰,因为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NH3•H2O⇌NH4++OH-,加入碱平衡左移,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进氨水的挥发,制得氨气,
故答案为:bc;浓氨水;生石灰(或NaOH固体);
(4)实验的原理:将碳酸根全部转换成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通过沉淀的质量求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Na2CO3的物质的量和质量,最终求出Na2CO3的质量分数,所以将天然碱晶体样品,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并微热,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即可,
故答案为:加入足量稀硫酸并微热,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核心考点
试题【纯碱(Na2CO3)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图1是实验室模拟制碱原理制取Na2CO3的流程图.已知: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CO2后发生和反应为NaCl+】;主要考察你对工业生产纯碱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与索尔维制碱法相比,侯德榜制碱法最突出的优点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原料利用率高B.设备少
C.循环利用的物质多D.原料易得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B.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