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乙醇的性质 >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的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现象是______,立即把加热过的铜丝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螺旋状铜丝...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的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现象是______,立即把加热过的铜丝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螺旋状铜丝的表面______,在该变化中,铜丝的作用是______.把铜丝加热插入乙醇中,一会儿后又把铜丝加热,再插入到乙醇中,这样反复多次操作的目的是______.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
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现象是:铜丝变黑;
加热过的铜丝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氧化铜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醛与铜,现象是:恢复原来的红色;
该变化中,铜丝起催化剂作用;
反复操作,上述反应反复进行,乙醇被充分氧化;
乙醇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
催化剂


2CH3CHO+H2O,
故答案为:铜丝变黑;恢复原来的紫红色;催化作用;使乙醇被充分氧化;2CH3CH2OH+O2
催化剂


2CH3CHO+H2O.
核心考点
试题【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的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现象是______,立即把加热过的铜丝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螺旋状铜丝】;主要考察你对乙醇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且都有同分异构体
B.汽油、煤油、植物油均为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化合物
C.纤维素和淀粉都能发生水解,但水解的最终产物不同
D.丁烷与戊烷分子内碳原子数相差一个,但同分异构体数却相差两个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Ⅰ:选择一种试剂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将所选试剂的化学式或名称写在横线上:
①苯、甲苯______  ②苯、硝基苯、乙醇______
③苯酚溶液、己烯、己烷、醋酸溶液______
Ⅱ:为了探究苯酚和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甲、乙两方案.
方案甲:
实验1:取少量无水乙醚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金属钠.
实验2:各取3mL无水乙醚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苯酚和乙醇,再投入大小相同的钠块.
方案乙:
各取少量等物质的苯酚和乙醇于试管中,均在60℃的水浴加热,待苯酚熔化后,各放入相同大小的一小块金属钠.(已知:苯酚的密度为1.07g/mL)
(1)方案甲设计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
(2)方案乙中观察到:在乙醇中,钠很快与乙醇反应产生气体,溶液保持澄清;在苯酚中,钠块表面有少量气泡,且表面产生白色悬浮物,最后白色悬浮物充满苯酚熔融液.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白色悬浮物为______;
②苯酚熔融液与钠的反应速率不如无水乙醇与钠的反应快,其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对乙醇在化学反应中的断键描述不正确(  )
A.与HBr反应断②
B.浓硫酸催化170℃反应断①②
C.与Na反应断④
D.与炽热CuO反应断②③
魔方格
题型:成都模拟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B.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C.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D.主链含5个碳原子的辛烷,其同分异构体最多只有5种
题型:宝鸡一模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各装置中所装试剂、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如下:
Ⅰ.装置中所装的试剂是:①A瓶装无水乙醇,内放无水盐X;②B干燥管中装生石灰;③C和D中都装浓硫酸;④E瓶中装入试剂Y
Ⅱ.实验操作及现象是:用水浴加热A瓶;将D中浓硫酸缓缓滴入E中与试剂Y作用;发现C中导管有大量气泡放出;A瓶内X逐渐变色,从B管挥发出的气体可点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瓶中所装的试剂Y是______(填写编号)
a.饱和食盐水 b.MnO2和NaCl的混合物 c.浓盐酸
(2)C中浓H2SO4所起的作用是______,D瓶中浓H2SO4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3)A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所生成的______(写名称)在B出口处点燃.
(4)无水盐X宜选用______,它能起指示剂作用的原因是______.
(5)此实验能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理由是______.
(6)如果将装置中的C瓶去掉,实验目的是否能够达到?______(填“能”或“不能”),因为______.魔方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