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炔烃的性质 > 某有机物样品3.1g完全燃烧,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共增重7.1g,经过滤得到10g沉淀。还有机物样品可能是A.乙醇B.乙二醇C.甲醇D....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有机物样品3.1g完全燃烧,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共增重7.1g,经过滤得到10g沉淀。还有机物样品可能是
A.乙醇B.乙二醇C.甲醇D.甘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l0g沉淀为CaCO3,即产生的二氧化碳为0.1mol,质量是4.4g,其中碳元素质量为:0.1mol×12g/mol=1.2g,即n(C)=0.1mol。石灰水增重7.1g,所以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为:7.1g-4.4g=2.7g,则n(H)==0.3mol,氢元素质量为0.3mol×1g/mol=0.3g,有机样品共3.1g,所以O元素物质的质量=3.1g-1.2g-0.3g=1.6g,物质的量为1.6g÷16g/mol=0.1mol,则碳、氢、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1,即最简式为CH3O,只有B符合,答案选B。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解题的培养。根据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依据是:有机物中的碳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有机物中的氢全部转化为水,根据原子守恒和质量守恒思想来解决。
核心考点
试题【某有机物样品3.1g完全燃烧,燃烧后的混合物通入过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共增重7.1g,经过滤得到10g沉淀。还有机物样品可能是A.乙醇B.乙二醇C.甲醇D.】;主要考察你对炔烃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取3.40g只含羟基,不含其他官能团的液态饱和多元醇,置于5.00L氧气中,经点燃,醇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0.56L,将气体经CaO吸收,体积又减少2.80L(所有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1)3.40g醇中C、H、O物质的量分别为:C________mol,H________mol,O________mol,该醇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由以上比值能否确定该醇的分子式__________(填“能”或“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如果将多元醇的任意一个羟基换成一个卤原子,所得到的卤代物都只有1种,写出该饱和多元醇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向乙酸乙酯中加入足量的30% NaOH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观察酯层的消失
B.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至140℃制取乙烯
C.向2 mL的甲苯中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溶液颜色褪去
D.1 mol·L-1 CuSO4溶液2 mL和0.5 mol·L-1 NaOH溶液2mL混合后加入40%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煮沸观察砖红色沉淀的生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装置①:制取乙炔并验证炔烃的性质
B.装置②:检验乙醇的氧化性,溶液颜色从绿色变成橙色
C.装置③:验证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官能团
D.装置④: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机物A仅含有C、H、O三种元素,可由葡萄糖发酵得到,也可从酸牛奶中提取。纯净的A为无色粘稠液体,易溶于水。为研究A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
限选试剂:蒸馏水、2 mol·L-1盐酸溶液、2 mol·L-1 NaOH溶液、浓硫酸、NaHCO3粉末、金属Na、无水乙醇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1)A的质谱图如下:

(1)证明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2)将此9.0 g A在足量纯O2充分燃烧,并使其产物依次缓缓通过浓硫酸、碱石灰,发现分别增重5.4 g和13.2 g。
(2)证明A的分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
(3)另取两份9.0 g A分置于不同的试管中。
往其中一份A中加入足量的NaHCO3粉末充分反应,生成_______ L CO2(标准状况)。
往另一份A中加入足量的金属钠充分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H2(标准状况)。
(3)证明A的分子中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羟基。
(4)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

(4)A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总质量一定时,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生成CO2的质量不一定的是
A.乙炔、苯乙烯B.甲烷、辛醛
C.甲苯、对二甲苯D.乙烯、庚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