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浓溶液会发生变性 |
B.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
C.命名为4-甲基-2-戊烯 |
D.聚乙烯能与溴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浓溶液会发生盐析,而不是变性,因为硫酸铵不属于重金属盐溶液,故A错;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而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前者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石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却有新物质生成,故B错;从离碳碳双键最近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则2、3好碳原子之间有1个C=C键,4号碳原子上连有1个支链,则该有机物的名称为4-甲基-2-戊烯,故C正确;聚乙烯中只有—CH2—CH2—,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浓溶液会发生变性B.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C.命名为4-甲基-2-戊烯D.聚乙烯能与溴的CCl4溶】;主要考察你对有机物的命名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向乙酸乙酯中加人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分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
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
C.油脂在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氧化放出热量,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
D.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相等 |
A.甲烷、乙烯、苯等原料主要来自于石油的分馏 |
B.料酒和食醋都能以淀粉为原料制得 |
C.聚酯纤维、有机玻璃、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
D.PM 2.5(微粒直径约为2.5×103n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或气溶胶) |
A.乙烯和甲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B.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一定是醛类 |
C.白铁(镀锌铁)镀层破损后,铁皮依然受到保护 |
D.加热***死流感H7N9病毒是因为其蛋白质受热发生变性 |
A.乙醇和乙酸都存在羟基,都易溶于水 |
B.甲烷和乙烯都可以与氯气反应 |
C.高锰酸钾可以氧化苯和乙醇 |
D.乙烯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苯不能与氢气加成 |
A.煤的气化是物理变化 |
B.蛋白质、橡胶和塑料都是天然高分子 |
C.乙烯与HCl加成后可得到聚氯乙烯的单体 |
D.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
最新试题
- 1【题文】清朝雍正年间,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下列关于军机处的法不正确的是A.最早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B.军机大臣跪奏
- 2下列不属于净水手段的是( )A.过滤B.蒸馏C.沉淀D.溶解
- 3对下列未知盐的稀溶液所含离子的检验中,作出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当加入氯化钡溶液时不产生沉淀,当加入硝酸
- 4Tom, before you buy the expensive coat, please think about _
- 5【题文】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明代,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下列属于“即将转型”的因素有
-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
- 7如图中共有( )个角.A.5B.6C.7D.8
- 8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x+2y=5B.C.x·2x+2=8D.4x+6=2x﹣4
- 9【题文】读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小题1】说明介绍漫画内容。(50字左右)【小题2】指出漫画的寓意。(25
- 10口语交际。 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谐美好家园,需要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学校也积极行动,开展了“创卫,让我们
热门考点
-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若继续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后果不堪设想.(1)空气中二氧化碳正常
- 2阅读理解。 It" s Sunday morning.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 3已知幂函数y=f(x)的图象经过点(3,3),那么这个幂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
- 4领教岳家军(连线) 以身作则①岳家军之所以卓尔不群,军纪严明是主要的因素。岳飞对腐败的军政军风深恶痛绝,他管教部下甚
- 5若(x﹣)﹣1无意义,则x﹣1= _________ .
- 6某容器所盛的空气里含有氧气10g,则此容器所盛的空气是50g.这句话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 7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
- 8(2013·南京部分学校高三联考)Suddenly I realized that I had stayed here
- 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孙中山制定并颁布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规
- 10Don"t you think it necessary for us ____ the teacher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