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硝酸越稀其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价态越低 |
B.二氧化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 |
C.少量SO2与Na2O2反应的方程式为:2SO2+2Na2O2=2Na2SO3+O2 |
D.Ca(ClO)2比HClO稳定,所以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不会失效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关于N、Si、S、Cl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与金属反应时,硝酸越稀其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价态越低B.二氧化硅是制造太】;主要考察你对氯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若OB=0,则形成溶液M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OH-+CO2=HCO3- |
B.若OB=BC,则溶液M为Na2CO3溶液 |
C.若OB>BC,则溶液M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CO32-和HCO3- |
D.若3OB=BC,则溶液M中c(NaHCO3)=2c(Na2CO3) |
A.在通常情况下其单质均为气体 |
B.其单质均由双原子分子构成 |
C.都有相应的含氧酸 |
D.每种元素仪存在一种氧化物 |
A.溴碘氧化物与臭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氧气 |
B.溴化氢的热稳定性比碘化氢的热稳定性差 |
C.KI淀粉溶液与溴水反应能证明溴的金属性比碘的金属强 |
D.I2O5,Br2O5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高卤酸 |
A.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会议受到全球政要的广泛关注。减缓工业生产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成为该会议的主题 |
B.针对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扩散情况,要加强对环境、个人的消毒预防。其中消毒剂常选用含氯消毒剂、酒精、双氧水等适宜的物质 |
C.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高锟,是因其在光纤材料领域取得了卓越贡献。光纤的主要成分与玛瑙相同,通常情况下不与强氧化剂和强酸反应 |
D.建国60周年庆典晚会上,天安门广场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魅力的展现 |
A.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 |
B.严格说来,次氯酸的分子应写为HOCl |
C.次氟酸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
D.次氟酸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最新试题
- 1古诗赏析。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
- 2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
- 3—It’s thirty years since we last met.—But I still remember t
- 4背诵默写。请按课文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__________________,老
- 520℃时,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NaX和NaY,已知,往NaX溶液中通入CO2只能生成HX和NaHCO3;往NaY溶液中通入
- 6小明同学在观看学校的管弦乐队排练时,听到小提琴和钢琴都发出C调的“Do”,他仍能区分开小提琴还是钢琴的琴声,这是依据(
- 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下面有关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B.加稀盐酸,后加石灰石C.
- 8已知关于的实系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则的最小值是 .
- 9_________ we didn’t know he was a teacher, later someone tol
- 106分)下列物质:①固体烧碱 ②HCl气体 ③SO3 ④CCl4⑤石墨 ⑥浓硫酸 ⑦液态醋酸 ⑧碳酸钙 ⑨熔融KCl中,(
热门考点
- 1某村有一“风水宝地”,村民担心耕种会引来灾祸。村干部不信邪,带头承包了“风水宝地”,不仅没有遭灾,反而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 2请举出与下列意义或影响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1)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____(2)几千
- 3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
- 4(15分)亚硝酸钠(NaNO2)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醚,是常用的食品发色剂(1)第一电离能:N ___O(填“<”、“>”
- 5下列哪组连线是有错误的( )A.AB.BC.CD.D
- 6(-a)2•a3=( )A.-a5B.a5C.-a6D.a6
- 7第二卷(两部分,共45分)第四部分 短语翻译(满分14分)请将下列短语翻译成英语。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方为有效。71. 加
- 8当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失去电子带______电,丝绸得到电子带等量的______电.
- 9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适宜B.政治中心的改变C.经济发展较
- 10—Which shirt will you take, the white one or the blu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