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电流由锌经导线流向铂,电子由铜经导线流向碳棒 |
B.碳棒是正极,铜片是阳极 |
C.锌片的质量逐渐减少,铂片的质量逐渐增加 |
D.锌片上发生还原反应,碳棒上发生氧化反应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流由锌经导线流向铂,电子由铜经导线流向碳棒B.碳棒是正极,铜片是阳极C.锌片的质量逐渐减少,铂片的质量逐渐增加D】;主要考察你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2Fe+O2+2H2O==2Fe(OH)2
②4Fe(OH)2+O2+2H2O==4Fe(OH)3
③2Fe(OH)3====Fe2O3+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 |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气和水 |
C.三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D.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
A.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M处,可减缓铁的腐蚀,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B.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N处,X极的反应:4OH--4e-=O2↑+2H2O |
C.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N处,可减缓铁的腐蚀,采用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
D.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M处,X极的反应:O2+4e-+2H2O=4OH- |
A | B | C | D |
通电一段时间后,搅拌均匀,溶液的pH不变 | 乙电极上的电极反应:2H++2e-=H2↑ | 电解初期总反应: Cu+2H+ Cu2++H2↑ | 盐桥中的K+移向KI溶液 |
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
②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铁)比马口铁(镀锡铁)更易腐蚀;
③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原电池的装置
④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
⑤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
Al+3OH--3e-=Al(OH)3↓
⑥实验室中用稀HNO3溶液与Cu反应制取NO气体反应很慢,加一块石墨使之与Cu接触后反应加快
A.②④⑤ | B.①③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最新试题
- 1She said they _____ before the end of this month.A. would re
- 2(1)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和相互“窜味”,请你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______现象,电冰箱里的食物主要是通
- 3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 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 4既与渤海相邻又与黄海相邻的是:[ ]A.辽宁、河北B.河北、山东C.辽宁、山东D.山东、江苏
- 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x-y)2=x2-y2B.x2×y2=(xy)4C.x2y•xy2=x3y3D.x6+x2
- 6已知-纸箱中放有大小均匀的x只白球和y只黄球,从箱中随机地取出一只白球的概率是25.(1)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
- 7(4分)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 ℃时,A和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t
- 8周长为13cm的矩形铁板上剪去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一边是矩形的宽),则矩形宽为______cm,长为____
- 9据报道:四川省某村有数百人,却选不出一个当会计,原因是该村绝大多数人智力低下,且有许多呆小症患者、大脖子病患者,预防出现
- 10The fish smells ________! It must be out of date!A.goodB.wel
热门考点
-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2赤道与本初子午线相比,正确的说法是 ( )A.赤道与本初子午线长度相等B.赤道比本初子午线长度要短C.本初子
- 3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
- 4根据你的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自制净水器把浑浊的河水变为纯净水 B.用10%的
- 5物质是由原子所构成的,原子又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构成.若以○、和 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
- 6土地改革后与农业合作化后的农民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A.不再受地主剥削B.劳动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制逐步转变为集体公有制D
- 7以下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2N :两个氮分子B.: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He:一个氦元素D.
- 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在古代新疆屯田垦荒发展史中,清代屯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在新疆开展的
- 9设集合,,,则实数__________.
- 10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