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示反应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C在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C%)的关系曲线,则( )
A.T1>T2,P1>P2,m+n>x,Q>0 |
B.T1<T2,P1<P2,m+n<x,Q<0 |
C.T1>T2,P1<P2,m+n<x,Q<0 |
D.T1<T2,P1>P2,m+n>x,Q<0 |
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 xC(g)△H=Q kJ/mol,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表示反应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C在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主要考察你对化学平衡常数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CH3OH(g)现在容积均为1L的a、b、c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mol C0和2mol H2的混合气体,控制温度,进行反应,测得相关数据的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正反应的△H<0 |
B.反应进行到5min时,a容器中v(正)≠v(逆) |
C.达到平衡时,a、b、c中CO的转化率为b>a>c |
D.升温或减压,可将b中的平衡状态转变成c中的平衡状态 |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Ⅰ:△H>0,P2>P1 | B.反应Ⅱ:△H>0,T2>T1 |
C.反应Ⅲ:△H>0 | D.反应Ⅳ:△H<0,T2>T1 |
①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a>b; ④a<b.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A.C(s)+CO2(g) 2CO(g);正反应吸热 |
B.H2(g)+Br2(g) 2HBr(g);正反应放热 |
C.N2(g)+3H2(g) 2NH3(g);正反应放热 |
D.2SO3(g) 2SO2(g)+O2(g);正反应吸热 |
q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所示反应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的体积分数的关系曲线.根据图象填空((1)、(2)、(3)题填“>”、“<”或“=”):
(1)温度的关系:T1______T2;
(2)压强的关系:P1______P2;
(3)化学计量数的关系:m+n______q
(4)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最新试题
- 1计算:x2-x-6x2+5x+6÷x-3x+3=______.
- 2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在0~4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 )A.1m/s2B.-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虽然这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
- 4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一位六个孩子的母亲。林肯惊喜地对她说:“原来你就是那个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 5—What three and two?—Five [ ]A. is B
- 6运用所学的对偶修辞方法的知识,给下面春联补出下联。(4分)①春风含瑞气, 。②花香鸟语风光美,
- 7若圆与圆的两个交点始终为圆的直径两个端点,则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
- 8设{an}和{bn}都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且limn→∞anbn=2,则limn→∞b1+b2+…+bnna2n的值
- 9已知是虚数单位,如果复数满足,那么( ) A.B.C.D.
- 10I couldn"t be present myself, but I sent my to the m
热门考点
- 1(1)用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2)请你求出当a=2,b=5,h=4时,S的值.
- 2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2倍,那么这个多边形是A.六边形B.五边形C.四边形D.三角形
- 3一辆农用“小四轮”漏油,假如每隔l s漏下一滴,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一位同学根据漏在路面上的油滴分布,分析“小四轮”的运
- 4The Town Hall in the 1800,s was the most distinguishe
- 5[从我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
- 6—What"s this _______?—It is a map.A. English B. in english C
- 7如图所示,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顶端有一质点自静止开始自由下滑,同时另一质点自静止开始由斜面底端向左以恒定加速度沿光滑水平面
- 8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木板C,在C上表面的左端和距左端x处各放有小物块A和B,A、B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
- 9下列事实,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了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B.
- 10填空。(10分,每空2分。)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