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最终变为灰绿色;
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为蓝色;
③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为红色;
④新制氯水久置后变为无色;
⑤无水硫酸铜吸收水蒸气变成浅绿色;
⑥品红溶液通入过量二氧化硫后褪色。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化学反应经常伴随着颜色变化,下列有关反应显示的颜色正确的有( )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最终变为灰绿色;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变为蓝色;③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KSC】;主要考察你对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Cl2和SO2的漂白原理不同,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
B.FeCl2和Fe(OH)3都不能通过化合反应直接制取 |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含Na+ |
D.常温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大量的CO2气体,结果有晶体析出 |
| X | Y | Z | W |
A | C | CO | CO2 | O2 |
B | Na | Na2O | Na2O2 | O2 |
C | AlCl3 | Al(OH)3 | NaAlO2 | NaOH |
D | Fe | FeCl2 | FeCl3 | Cl2 |
A.Fe溶于一定量稀硝酸中可能生成Fe3+和Fe2+ |
B.Al(OH)3既能溶于盐酸也能溶于烧碱溶液 |
C.Cu和过量的S反应生成Cu2S |
D.NaHCO3和Na2CO3受热都分解出CO2 |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②向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③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④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A.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NH3是电解质 |
B.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说明C的氧化性强于Si |
C.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溶液褪色,说明CaCl2 溶液显酸性 |
D.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溴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 |
最新试题
-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白醋B.食用油C.食盐D.酒精
- 2如图所示为一装配线上的一个“机械手”,其O点为固定转动轴.现在它水平抓住一只重40N的工件G,则动力机械M至少要施加__
- 3中国近代屡遭列强入侵,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你制一个图表,按时间顺序列出中国近代遭受的侵略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
- 4已知向量,,且与互相垂直,则的值是.
- 5Never give your ______information to others on the Internet.
- 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
- 72010年,国家决定要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请问海南应属于:A.经济特区B.经济开放区C.特别行政区D.新兴开发区
- 8He looked at me with ______satisfaction and ______smile.A./;
- 9The________of school leavers that go to university is about
- 10Every year people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Us
热门考点
- 1南昌市公交车上常悬挂一块警示牌,“严谨携带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上车!”,上面列举了各种禁带物品:易燃物:白磷、油纸…;遇
- 2被欧洲西部的人们称为“绿色金子”的是[ ]A、牧草 B、绿宝石 C、小麦 D、水稻
- 3下列叙述中指定微粒的数目大于的是[ ]A、2gD2O中含有的中子数 B、0.1molF-中含有的电子数 C、标准
- 4桌上放一只“空”玻璃杯,小芳说:“玻璃杯内没任何物质,是空的.”小明说:“玻璃杯内有物质.”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用一个简单
- 5自2013年11月1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75元。若汽车价格为P,汽车需求为Q,其他条件不变。汽油价格下降引起汽车
-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12x2是二次单项式B.x3+xy2+y3是三次三项式C.0是单项式D.-xy24的系数
- 7图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 kW×h。
- 8下面几组器材中,不能完成《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的是( )A.一只电流表, 一只电压表, 一只变阻器, 开
- 9设a,b,c是三个非零的向量,且a,b不共线,若实数x1,x2满足ax2+bx+c=0( )A.x1>x2B.x1=x
- 10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