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 【题文】读图: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问题。【小题1】A.B.C.d四箭头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A.A  ...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读图: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问题。

【小题1】A.B.C.d四箭头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小题2】甲地比乙地(  )
A.气压高B.风力大
C.气温高D.湿度大
【小题3】有关丙、丁两地大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气逆辐射,丙地强于丁地B.气温日较差,丁地小于丙地
C.丙地,狂风暴雨D.丁地,阴雨连绵
答案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近地面的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A.d错误);且北半球风向应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向右偏,故只有c箭头正确。
【小题2】图示甲地位于冷锋的锋后,为冷气团控制,而乙位于冷锋的锋前,为暖气团控制,故甲地较乙地气温较低、湿地较低,结合等压线分布,甲乙两地的气压大小相当,但甲处等压线较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乙处大,故风力较大。
【小题3】图示丙位于冷锋锋后,多阴雨天气,而丁位于暖锋锋后,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则丙处多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故昼夜温差较丁处小。只有A项正确。
考点:本题组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常见天气系统。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读图: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问题。【小题1】A.B.C.d四箭头表示风向,正确的是(  )A.A  】;主要考察你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下图为“某年11月26日02时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丁地的天气特点是
A.低温阴雨B.寒冷干燥
C.风雪交加D.晴暖无风
【小题2】图示时间甲地的风向是
A.东北B.东南
C.西北 D.西南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表是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日期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hPa)
1 002
1 004
1 006
1 008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阴转小雨夹雪
小雪渐止转阴到多云
多云转晴
 
【小题1】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
A.冷锋B.暖锋
C.准静止锋D.冷气团
【小题2】主要由该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是 (   )
A.台风B.梅雨
C.寒潮D.伏旱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齐民要术》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然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煜,无焰的火],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由于(      )
A.暖锋过境B.冷锋过境
C.准静止锋过境D.暖气团影响
【小题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主要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4分)
(2) A气压形成时,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 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盛行____________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___________风,此季节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6分)
(4) D地7月盛行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B.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C.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小题2】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
【小题3】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  )
A.甲B.乙 C.丙 D.丁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