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该实验能证明的现象及其正确的步骤是
A.热力环流,①②③ | B.地面热容量比较,③①② |
C.温室效应,②③① | D.城市热岛效应,②①③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一个玻璃盘中,使损伤的地面辐射减少,保温作用增强,温度计读数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核心考点
试题【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拟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某种地理现象。实验步骤:①放置在阳光(或者其它有较强的光源)下,保证两个玻璃盘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1小时】;主要考察你对大气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简述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主要原因?(2分)
(2)在图中用粗线标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方向。(1分)
(3)上图中若在郊区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有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工厂,是否合理,(1分)并说明原因?(2分)
小题1:图中乙地气温高达40℃以上,其成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A.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 B.沙漠地表,增温较快 |
C.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 | D.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 |
A.遥感 | B.地理信息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
A.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 |
B.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 |
C.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 |
D.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 |
A.新加坡、吉隆坡──17~18千米 |
B.北京、南京──17~18千米 |
C.长春、沈阳──8~19千米 |
D.莫斯科、乌兰巴托──7~8千米 |
小题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 B.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③地比④地高 |
C.④地气压高于③地 | D.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
A.a地风向为西北风 | B.c地风向为西南风 |
C.b地阴雨天气 | D.d为下沉气流 |
A.乙处房价比甲处低 | B.甲处可能为城区 |
C.火电厂宣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之外 | D.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8千米处 |
最新试题
- 1如图,一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以一定的速率从a点对准圆心 射人一圆形匀强磁场,恰好从b点射出.增大粒子射入磁场的速率,下列判
- 2(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增加物体的内能,必须给物体传递热量B.将功全部转化为内能是不可能的C.压缩理想气体,气体
- 3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A、B装置制取气体,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①的仪器名称是
- 4用箭头标明它们的传播方向画出图中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 5如图,已知∠A=∠D,AB="DE,AF=DC" ,请问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并任选其中一对给予证明。
- 6病人输液时常用的葡萄糖的化学式是C6H12O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是一种氧化物B.由6个碳元素,1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白云先生传(清)方苞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
- 8若代数式x+23x-1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2B.x≠13C.x≥-2且x≠13D.以上答案都不对
- 9小华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先在空气中测出圆柱体的重力大小是1.0N ,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所示,她
- 10以点为圆心,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
热门考点
- 1如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木框,甲虫P在边框AC上爬行(A,C端点除外),设甲虫P到另外两边的距离之和为d,等边三角形ABC的
- 21979年,我国新修订的选举法扩大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1986年,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选举一律实行无
- 3(4分)高纯硅是制造计算机电路芯片的主要原料。请回答:高温 (1)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仅次于_____元素。(2)工业上用
- 4如图所示,虚线a、b、c为三个同心圆面,圆心处有一个点电荷.现从b、c之间一点P以相同的速率发射两个相同带电粒子,分别沿
- 5如图所示,是小辉自制的一个柠檬电池.当他把一只阻值为4Ω的小灯泡接入电路时,测得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0.2A,小辉由此可计
- 6如图所示,静放在水平面上的34圆形(半径为R)光滑管道ABC,C为最高点,B为最低点,管道在竖直面内.管道内放一小球,小
- 7已知5+pi其中(p<0)是实数系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则p=( ),q=( )。
- 8In Britain today women __________ 44% of the workforce and n
-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小题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Let"s _____ together. [ ]A. go to home B. to go to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