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4分)材料一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二十个地级市组成的一个经济地域。材料二 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4分)
材料一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二十个地级市组成的一个经济地域。
材料二 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辐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该城市的产业状况及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下左图示意淮海经济区及内部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
材料三 有机磷是是磷元素在土壤中的一种形态,农业中多常用有机磷类农药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下右图为淮河入湖口沉积物有机磷垂向分布示意。

(1)简述淮海经济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12分)
(2)简述淮海经济区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徐州产业联系强度大的原因。(12分)
(3)描述淮河入湖口沉积物中有机磷的垂向分布特点,简析从表层到20cm处变化特点的原因。(10分)
答案

(1)
①位于我国东部三级阶梯,淮河以北,华北平原南部,濒临黄海;
②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③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④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⑤土壤较肥沃;
⑥多淡水河湖。(答出四点即可,12分)
(2)分布特点:中部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大,周边地区小(3分);产业强度大的城市大致沿京沪线分布(呈南北走向)(3分)。
原因:铁路枢纽,交通便利(2分);四省交界,位置优越(2分);工业发展历史早,经济基础较好(2分);产业集中,内部联系程度高等(2分)。(答出三点即可)
(3)垂向分布特点:从表层到20 cm处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后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4分)
原因:①大量围湖造田及过度使用含磷农药,破坏水体,致使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3分);
②淮河流域大量未处理的工业废水经淮河进入洪泽湖,加重湖区污染。(3分)
解析

(1)本题描述经济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方面分析。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产业联系强度大的城市位于区域的中部。原因分析结合图中信息从交通、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工业联系等方面分析。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不难得出淮河入湖口沉积物中有机磷的垂向分布特点。从表层到20cm处变化特点的原因从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农业生产的P位置的排放、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水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核心考点
试题【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4分)材料一 淮海经济区是由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二十个地级市组成的一个经济地域。材料二 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反映了某一城市产业发展的对外】;主要考察你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安徽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较雄厚,其皖江(长江的安徽段)城市带被列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级示范区。回答问题。(共17分)

(1)读图16,指出该省的城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5分)
(2)该省2007年的洪涝具有代表性。分析该省洪涝灾害频繁且灾情严重的原因。(6分)
(3)图18中最能反映图17(芜湖市用地示意图)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4)江苏某酿造厂计划迁至图17中的丙地区。评价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塔里木盆地图,完成问题。

小题1: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为
A.洪水泛滥B.坡地开发C.交通线增多D.荒漠范围扩大
小题2: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8,回答2题。  
           
小题1: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本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B.基本与1月00C等温线吻合
C.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是西北干旱区与南方湿润区的分界线
小题2:关于图中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B.乙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C.丙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D.乙地蔬菜、瓜果的运输主要靠水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东北地区图20,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2)指出图中A、B、C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3分)
(3)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苹果产地,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苹果产地的影响(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
B.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最南在曾母暗沙
C.从经度来看,我国全属东经度;从纬度来看,我国全属低纬度
D.我国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