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经济高增长
②发展清洁生产
③倡导循环经济
④减少资源开发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核心考点
试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①经济高增长②发展清洁生产③倡导循环经济④减少资源开发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主要考察你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B.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
C.许多街边小摊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 |
D.居民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
小题1: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
C.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 |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
A.1985~1990年 | B.1995~2000年 |
C.1990~1995年 | D.2000~2005年 |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小题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 B.消费市场 | C.动力基地 | D.科技发达地区 |
A.酸雨 | B.扬尘 | C.大气变暖 | D.臭氧层空洞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影响 |
小题1:图中箭头( )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
A.原始农业 | B.自给农业 | C.粗放农业 | D.混合农业 |
最新试题
- 1已知在Rt△ABC中,∠C=90°,sinA=513,则tanB的值为______.
- 2空气中含有的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CO2B.O2C.N2D.Ne
- 3已知两个多项式A=a2-5ab-2b2,B=3a2-ab+3b2,求2A-B.
- 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清皇太极下谕:“凡有豉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
- 5阅读文段。回答1~2题。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
- 6如图,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B.C.D.
- 7某电容器上标有“220V300μF”.300μF=______F,正常工作时允许加在其两端的交流电压峰值不能超过____
-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
- 9试根据规定要求作图(1)试画出图中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2)试按图中小磁针的指向和电流的方向,标出螺线管的N极及其绕
- 10元素R的质量数为A,Rn-的核外电子数为x,则w g Rn-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A.(A-x+n)molB.(A-x-n
热门考点
- 1下列每组中各有三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A.乙酸乙酯和水、乙醇和水、葡萄糖和水B.甘油和水、乙
- 2【题文】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
- 3《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 和 。
- 4有400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两等份,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份蒸发掉60克水,析出3克晶体,另一份蒸发掉80克水,析出
- 5下列各种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A.HCl Na2CO3 BaCl2 Na2SO4B.K2SO4
- 6制取合金的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试根据下表中的数据(
- 7有的幼儿吃了很多钙片,但仍患佝偻病,主要原因是缺乏A.维生素AB.维生素B C.维生素CD.维生素D
- 8下图为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A.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C.推动了美苏
- 9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高为h,正方体ABCD-A′B′C′D′内接于圆锥,求这个正方体的棱长.
- 10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