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甲 | 水稻 | 油菜、棉花等 |
乙 | 春小麦、玉米 | 甜菜、大豆等 |
(3)分析甲区域A、B平原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与C、D平原相比,A、B平原农业发展,具有优势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答案
(1)主要的自然原因:水热条件的差异。
甲: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乙: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
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2)人口稠密,当地的粮食消费量大。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水平较高。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问题。(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水】;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属于粗放经营 | B.机械化水平较高 |
C.以家庭经营为主 | D.商品率低 |
小题1:四地区中复种指数最高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小题1:①图中植被、农业带的分布与②图中甲~丁四线段所经地区一致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较多的降水 |
B.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
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
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 |
小题1:“稻鸭共作”生产与下列哪种农业地域类型特征基本相符
A.混合农业 | B.商品谷物农业 | C.立体农业 | D.季风水田农业 |
①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是一种绿色环保农业类型 ④可以在全国大城市郊区推广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最新试题
- 1在五带中,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 ]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
-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政治腐败,态度妥协退让B.清朝军队军纪
- 3——We must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rouble to cook us a meal
- 4实施西部大开发首要任务是[ ]A.增加资金投入B.大量移人人口C.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D.重视粮食生产
- 5句子翻译(共5小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每空一词)71. 他不希望由于餐馆不受欢迎而负债。He did not lo
- 6先比简,再求值:,其中x=5。
- 7I _____ all the cooking for my family, but recently I’ve bee
- 8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科学家利用卫星进行了有关实验:一些星际空间的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等大分
- 9转换电视频道,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称为[ ]A.调幅 B.调频 C.调制 D.调谐
- 10乙肝疫苗是由乙肝病毒灭活制成,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目的是( )A.注入抗体,控制传染源B.注入抗原,非特异性免疫C.注
热门考点
- 1如图甲所示,将质量为m的两个小球(可看成质点),用长为L的两根细软线拴连,线的上端连于O点且绕O点自由转动时与竖直方向夹
- 2一辆汽车向一座高山驶去,在离山900m处鸣笛,行驶5s后听到回声,那么汽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v声=340m/s)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一个社会是否美好、和谐,不仅要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靠人们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 4下表为截至2010年底我国四省区部分运输方式线路长度表(单位:公里)。读表回答小题。地区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公路总里
- 5(1)当开关S闭合后,螺线管的北极如图所示,请在图1中标出电源的正极和置于螺线管正上方小磁针的N极,并将N极涂黑. (2
- 6在法律家族中,有的是“母法”,有的是“子法”。下列属于“母法”与“子法”的关系的是[ ]A.宪法与民事诉讼法B.
- 7材料一 在不知不觉之中,卖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
- 8作出由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的光线.
- 9“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一探究实验,采用的是五点取样法,正确的五点取样法是[ ]A.B.C.D.
- 10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剁掉。此规定出自于[ ]A.《汉谟拉比法典》B.《古兰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