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
题目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来源: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    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
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宜居人口”最接近____。(填字母)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最高人口D.最低人口
(2)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由市中心阳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3)“略”
(4)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5)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核心考点
试题【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主要考察你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下图“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为“木桶的短板效应”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数量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继续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B.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C.我国合理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
D.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相关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益的是[     ]
A.人类获取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
B.大面积的围湖造田和开垦湿地
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题型:河南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被称为[     ]
A、环境人口容量
B、最大人口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人口合理容量
题型:陕西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为“我国某地1999年和2009年数据变化表”,读表回答1~2题。

1、该地人口合理容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承载力上升
B、生态环境恶化
C、经济规模变大
D、生活消费总量增加2、该地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减少
B、死亡率减少
C、出生率增加
D、人口外迁
题型:浙江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