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1.此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 B.自东向西 | C.自南向北 | D.自北向南 |
答案
解析
2.河流位于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突出,该河流自西向东流,等高线向西弯曲,故B、D可能对,地势高处地下水水位也高,该河流为地上河,河水总补给地下水,B图潜水面等高线弯曲方向,反映了河流处地下水位高于南北两侧,故B对。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平面河段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此河流流向为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河河水与两岸地下水关系的是】;主要考察你对等值线图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图中东部地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规律大致是( )
A.自北向南递减 B.自南向北递减 C.自高纬度向低纬递减 D.自西向东递减
2.图中①处数值比周围低,主要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盆地 C.地势高 D.云量大
3.图中4500℃这条等值线的东段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它是( )
A.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D.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解线
(1)分析图中等值线L1、L2所示的积温数可能分别为多少:
(2)影响L1、L2处积温数值等值线闭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台湾等值线数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图中A区地形类型为( )
A.山峰 B.洼地 C.丘陵 D.山谷
2.图中甲处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潜水补给河水 B.主要是河水补给潜水
C.潜水、河水之间互相补给 D.可能有较多支流汇入
1.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北流向西南 | B.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 |
C.可能会出现凌汛现象 | D.一年有两个汛期 |
1.对甲、乙区域数值范围的判断,正确的是
A.50<甲<100 B.100<甲<150 C.150<乙<200 D.200<乙<250
2.造成甲、乙区域数值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流经两区域洋流性质的差异 B.两区域降水量的差异
C.两区域纬度位置的差异 D.两区域大气环流的差异
最新试题
- 1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B.空气受热体积膨胀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D.1体积酒精和
- 2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我们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现在我们是“喜看文凭千重浪,
- 4-3-(-5)=______.
- 5未来五年,我国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中国经济要实现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国强向民富的三大转变。这体现的历史
- 6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有关P、Q两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P地位于山地,所以P地1月等温线向北凸出B.1月
- 7从标号分别为1,2,3,4,5的5张卡片中,随机抽取1张.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 ]A.标号小于6B.标号大
- 8俗话说“吃不言,觉不语”,原因是( )A.唾液腺分泌唾液的量减少B.有利于保护声带C.食物容易由咽误入气管D.流经消化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暴殄(tiǎn)天物 差(chāi)强人意 鞭辟(pì)入里 间(jiàn)不容发B
- 10Depressed people can be very difficult to be around,and yet
热门考点
- 1Look at the photo of the Smiths. happy they are!A.HowB.Wh
- 2(7分) 请写出下列符号或写出符号意义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个镁离子 2Cl
- 3读了《愚公移山》这则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内容与雅尔塔会议有关的是[ ]A.规定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B.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C.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
- 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命题“若x≠1,则x2﹣3x+2≠0”的逆否命题是“若x2﹣3x+2=0,则x=
- 6 What’s your attitude ______ the disabled people?A.towardsB.
- 7以下图示中的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丁图表示氯化钠在某有机溶剂中的
- 8在2012年的巴西狂欢节上,制作巡游花车的头饰、服装、面具等演出所用的材料80%来自中国,这主要因为我国的 [
- 9某同学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如图),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和“10×”,如果将镜头换成“10×”和“40×
- 10We are ______ China. [ ]A. at B. of C.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