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写作 >   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1)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
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1)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它们分别说的是谁?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到所用之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
A.匡衡  
B.陶渊明  
C.李白  
D.王羲之
 (2)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B   ②A   ③D   ④C  
(2)“略”。
核心考点
试题【  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1)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主要考察你对写作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班将出一期主题为展示60年来祖国建设取得的各项成绩、展现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的黑板报,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工作。
(1)同学们搜集了三则材料,预备从其中选两则放在同一个栏目中,你认为应该选哪两则?为什么?请你再结合自己所选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短语)为这个栏日拟个合适的名称。     
【材料一】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连续三年粮食产量大幅庋减产,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困境,我国科技人员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关苏的核垄断。     
【材料二】  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材料三】  1965年,在各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答:选择第____________则和第_____________则材料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几句寄语,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上“自强不息”“义不容辞”两个词语)(★★★)
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表格,你从表格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扬州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阶段统计表   
题型:江苏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四川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1997年           2006年          增幅          
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人数
86万128万49%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
13万50万285%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昨天,为体验生活,西南政法大学的30多位学生在渝中区朝天门体验“棒棒”(力夫)。
  上午9点,朝天门交易厅附近,手拿扁担的潘匀满头大汗,和同学张杰转悠着揽生意。“大学生当‘棒棒’,挑不挑得动哟?”看着文质彬彬的两人,雇主们连忙摆手拒绝。半小时下来,两人“颗粒无收”。  
  “叔叔,我们只收一元。”无奈下,两人只好狂压价格,终于抢到第一笔生意,忙把50多公斤重的塑料薄膜分成两堆,再用扁担横穿其间,晃晃悠悠地朝前走。每走一小段路,就得停下来休息。20分钟后,汗流浃背的两人终于拿到一元钱。  
  “这一元钱太不易了。”平时每月生活费都在3000元以上。从未吃过苦的潘匀为此感动得泪流满面。(摘自2007年5月7日《重庆时报》,有改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这则新闻的内容进行简要评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辞海》)     
  【材料二】  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御毅传书》。     
  【材料三】  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是“龙的世界”;人们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谈话之间也离不开龙,如“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等;以龙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如龙舟、龙灯、龙笛等等;以龙为名的建筑、地名不胜枚举,如龙门、龙壁、龙亭等等。     
  【材料四】  龙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探究上述四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对“龙”的认识。(至少三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说说与龙有关的神话传说或人物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有专家正在重新建构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品牌,龙可能不再是中国的形象标志,原因是“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会让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片面、武断的联想。互联网上展开了“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中国的形象标志——龙?”的调查和讨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活动 。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你留心过你所用的语文课本是何种版本吗?如果没有留心,没关系,以后留意点。这一问记在心里,不需回答。下列问题可要认真作答哟——
(1)在毕业之际,请向陪伴你三年的初中语文课本说几句“真情道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本语文书,数百篇诗文。坦白的说,未必都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哪一篇课文不适合做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向课本的编者推荐一篇文章作为课文。写出文章的篇名以及你推荐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