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_________笑着长大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_________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_________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_________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1.根据原诗的内容,在诗节中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这四节诗所写的大概内容。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四节诗中,我们能领悟到“春雨”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下面句的结构特点和内容的深入,仿写一个句子。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只要________________笑,就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这四节诗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语境,逐一说说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是一个祈使句。祈使句可用“。”和“!”这两种点号,你认为此句更适合使用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春雨是怎样形成的春雨滋润着万物春雨是春天的使者,是大地的希望春雨孕育了秋天的收获
3.乐观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
4.不重复这样反复地写,意在强调“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件事,更加激励人们去勇敢地面对、去努力工作。
5.大地 人们的幸福(答案不唯一)
6.拟人:“雨说……不再回去。”赋予雨以人的情感,既写出雨落下后不能回去的情景,又赞美了雨的奉献精神。排比:“柳条儿……翅膀啊”。春雨润泽万物,强调春雨的作用,又增强了诗的节律感。
7.应该使用“!”,因为“第二样事”还是“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件事,显然是强调。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_________笑着长大的第一样事,】;主要考察你对现代诗歌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傅天琳)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纪弦)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竞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即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下面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问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6年2月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B_____________________。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C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看今朝。
1.填写出文中所缺少词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不是对偶修辞的一句是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D.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下阕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阕写景中,所选的景物有哪些?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句子“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有人评价说这与***追求真理的人生观不符。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词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1.写出领起②、③句的一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语段中表明“变化之速、寒威之烈”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处处洋溢着作者什么样的豪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