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 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到“天然氧...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 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到“天然氧吧”中去,共赴一场森林之约,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首选之一。     
  ②温州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0%,已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市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规划面积达59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     
  ③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国有林场开始寻求变革: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1990年,全市第一个森林公园——雁荡山森林公园正式挂牌成立。     
  ④近年来,温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建设和完善森林旅游设施,使森林旅游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86万人次,增至2008年的300多万人次,总收入也从2000年的2 600多万元,增至2008年的7.1亿元。从“砍树卖木头”到“种树卖生态”,温州市的国有林场实现了“完美转身”,变成了喜迎四方宾客的森林公园。     
  ⑤实现“完美转身”后,“不候寻常路”的温州人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首先,精心打造森林旅游品牌,把森林旅游融入大旅游中去。2007年6月,在永嘉县的龙湾潭举办了温州市第一届森林旅游节。2008年5月,在苍南县玉苍山举办了温州市第二届森林旅游节,并升格为浙江省首届森林旅游节。2009年5月,在文成县举办了温州市第三届森林旅游节,规格再次提升,冠名为“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于是,温州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举办首届森林旅游节的龙湾潭森林公园,当年游客人数提高了3倍,门票收入是前一年的5倍多,一举成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     
  ⑥不仅如此,市林业部门还组建了温州市森林旅游公司,与10家旅行社共同成立旅游“绿色联盟”。这样,加强了与市内外旅游业界的联络,实现了优势互补。     
  ⑦与此同时,温州的森林旅游还以“体验、教育、健康”为主题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突破观光旅游的框框,相继开发了森林浴、野外探险、动植物考察、野营漂流、攀岩登高等典型森林旅游产品。     
  ⑧温州市正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开发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森林旅游,把森林旅游发展成为全市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     (选自《温州日报》2009年5月15日,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说说第④段中加粗的“完美转身”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州市为促进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采取了哪三条具体措施?阅读⑤~⑦段并作出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加粗词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结合选文,请你就“温州森林旅游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条发现。
  材料一 2009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举行前夕,38位温州市民远离都市喧嚣来到铜铃山森林公园,并在“游客纪念林”种下了22棵金钱松,为景区增添新绿。     
  材料二 雁山云影,瓯水波光。五月中旬,温州市百名画家来到玉苍山、龙湾潭等森林公园采风、泼墨,将森林公园的美景尽情挥洒于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温州的国有林场变成了森林公园。或:从“砍树卖木头”到“种树卖生态”。
2.①打造森林旅游品牌(举办森林旅游节);
  ②组建森林旅游公司,成立旅游“绿色联盟”;
  ③开发典型的森林旅游产品(创新森林旅游产品)。
3.“大都”一词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作限制,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不排除有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温州人正以亲近森林、关爱森林等方式,与自然相亲相融。或: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温州人的青睐。或:温州市民正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或:森林旅游影响了温州人的生态观念,促进了生态文化的形成。 (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 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绿色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到“天然氧】;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生命的韧性    
        汶川震后,关于生命的故事,悲喜交合,读来令人唏嘘感叹。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让我们有一种直面鲜血和伤痛的震撼。    
        生与死,这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平常得甚至让人提不起谈论的兴致。然而,汶川大地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所牵引出来的生死话题,却重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严密的逻辑,只要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泣不成声。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    
        灾难来临时,很多人猝不及防,死神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机会。但在乱石瓦砾的覆盖之下,生命残存的意志却从未向死神屈服。是的,千斤压顶之下,人的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不堪。然而,也正是在困难重重之中,人的生命又释放出坚忍不拔的力量。正像那个叫何翠清的13岁女孩,地震时她惊觉脱险,但她并没有因为死亡的恐怖而独自逃生,而是勇敢地冲入死神的魔爪,与之抢夺生命。即使在她与同伴被困废墟的情况下,小女孩还是顽强地坚持“活”的信念,并最终获救。在生命与死亡的对峙中,不是希望驱走恐惧,就是恐惧扼***希望。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    
        在灾区现场,生命对于生命的呼唤、安慰以及拯救,才使人间许多奇迹得以发生。地震灾难的噩耗传来,各行各业的人们瞬间变成了救援者,纷纷奔赴抗灾一线。灾难的狰狞面目没有吓倒他们,路途上的千难万险没有阻遏他们,他们的善良与悲悯、无私与执著,将他们变成了无敌的斗士。夜以继日,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在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死亡的抗争中,生命的韧性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    
        已经消逝的数万生命,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伤痛。然而,无数人在与死亡擦肩中越挫越勇,使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记住在汶川地震中已经远走的生命,也记住在地震中更加坚强的生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一句中,两个“真实”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写小女孩何翠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的韧性”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不仅是何振梁的自信,也是本社记者在投票结束后采访国际体育界人士得到的普遍回答。一位来自韩国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说:“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此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意外。”瑞士奥委会主席卡基·瓦特说:“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北京市市长刘淇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步入新闻大厅,立刻被中外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刘淇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他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兴奋不已的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对记者说:“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肯定。”
1.在新闻的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________、导语和________,其中导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应该”一个“该”道出了多少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选段中引用了各界体育人士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一处细节描写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西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第二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句加粗词“冲破”与第三句加粗词“突破”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京拒绝和平”中的“拒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中“不料”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祖国的光荣人民的荣耀
——写在神舟六号重返神州之际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曹智)10月17日凌晨,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航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115个小时32分后重返神州,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伟大壮举,标志着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这一辉煌成就扬国威、振民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卓越功勋,将彪炳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这是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骄傲和自豪,这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更是祖国的光荣,人民的荣耀。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广大航天科技人员以国家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精神压力。从科研院所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艰苦奋斗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汗水。他们用拼搏创新凝结而成的“飞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千百万科技工作者优秀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
  当梦想变成了光荣,光荣又在孕育着新的梦想。随着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就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还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实现着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着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科技人员所具有的强大创新能力,表明了我国在航天人才、技术、管理诸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有删节)
1.读读本则新闻的标题,其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梦想变成了光荣,光荣又在孕育着新的梦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舟六号”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之后。在此激动人心的时刻,你不想拿起笔写点什么吗?(不分体裁,有感而发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血的见证 
             ——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 
  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造成人员伤亡。
  自3月24日北约对南空袭以后,为了安全起见,记者和妻子赵燕萍从记者站搬到中国大使馆。光明日报驻南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也随之住入使馆。因为大使馆有地下室,北约空袭时可以藏身。
  前不久,北约用导弹炸毁了南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总统官邸,而本报记者站的房子就与其仅一墙之隔。这段时间记者因搬到使馆而稍感安全。
  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坐落在贝尔格莱德市区、萨瓦河左岸的诺维比奥格拉德新区。这是近年建成的一幢五层高的白色花岗岩建筑。
  当地时间7日23时45分,记者刚从楼下回到大使馆三层的住处,由于停电,满屋漆黑。刚进屋,就听到一声巨响,屋顶上一块水泥板就在记者脚前十几厘米的地方落下。听到第二声爆炸,看到大使馆火光冲天,同楼的人马上撤离,楼道内浓烟滚滚,人们相互搀扶着、捂着鼻子撤到楼下。当时楼梯已被炸塌,被困在二层、五层的人有的用床单系成绳子从窗户顺下。有一枚导弹从楼顶一直贯穿到地下室,引起贮藏在地下室的汽油和煤气罐起火,整个使馆燃起熊熊大火。大使官邸也被导弹击中,楼顶被掀掉。
  记者亲眼看见两人满脸鲜血,其中一人已神志不清,被送进医院。馆内共有约三十人,竟有二十多人受伤。
  今年3月赴任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驻南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
  记者含着眼泪为三位遇难同行拍下了最后的照片,作为血的见证。
  中国使馆潘占林大使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轰炸发生半小时后,南联盟外长伊万诺维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及内务部长赶到大使馆,对使馆人员表示慰问,强烈谴责北约的暴行。当地华侨也马上送来棉衣和食品。
  击中大使馆的至少有三枚导弹,其中一个弹坑直径十几米。
  据悉,这是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当地时间8日5时(北京时间11时),中国大使馆依然浓烟滚滚,中国大使馆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仍在迎风飘扬。
  今天下午,中国驻贝尔格莱德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南斯拉夫数千人参加,游行队伍高举中国国旗,打着“反对霸权,血债要用血来还”“强烈抗议北约”等标语。
1.本文的主题“血的见证”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副标题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粗的“最后的照片”中的“最后”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此事你有什么话要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