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意思:学识丰富;成语:饱读诗书、饱学之士
3、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4、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
6、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 
8、实践出真知。(意近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军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汗,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保卫。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出列,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时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嘱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孓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这种感受。
                                                                                                                                                            
2、这篇小说中的“军刀”分别指武器和雕塑品,作品中的任务与“军刀”分别有那些联系?请概括小说有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人物宋哲元侯万山 雕塑家 我
收藏军刀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1.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2.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3.“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读了选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化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椒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以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连长要给炊事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我们连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我知道昨天他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我便起来帮他。我望着他消瘦的面孔,不禁想起许多往事来。
       我们是邻居。他没有一个亲人,是孤单单的穷汉子。后来我们家乡来了红军,他就参加了革命。那时我还在家里,他常跑来找我:“老谢,你还不参加红军?蒋介石骑在我们头上拉屎,三天两头‘围剿’、进攻,你能咽下这口气?”由于他的宣传影响,我才参加了革命。长征路上,他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是要别人休息,把活儿抢过去自己干。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他对战士们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部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起来,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忙去过去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社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①围(  )            ②鱼(  )          ③宿营(  )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3.选文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选文第五段为什么穿插了对老铁过去经历的回忆?
                                                                                                                                                      
5.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6.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最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感想。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起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的,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还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这一部分是小说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穷男人:                                                        贵妇人:                                                     
3.“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为什么他们不言片语,一见面就哭起来了?
                                                                                                                            
4.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两口子痛哭失声,一哭再哭?
                                                                                                                            
5.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为什么会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并把钱算做酬谢送给他们了呢?
                                                                                                                            
6.“父母的心”中的“心”有何含义和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亲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在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
     B.文中用财主夫人的心与父母的心作对比,文章的中心也是通过这一点体现出来的,突出了父母的“心”是不慕钱财的。
     C.从这对父母的决定可以说明这颗心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D.“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模仿造句。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与其……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