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潜浮
⑴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的潜艇。
⑵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看法。昨晚他翻了大半夜的身。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
⑶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拿这个来比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依旧是随意说说。
⑷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⑸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艇的。‛
⑹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吧。
⑺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⑻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司令更正道。
⑼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潜字好。首先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是可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
⑽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⑾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每天有多少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
⑿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沉字改成了潜字。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马上通知改变书名。
⒀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
⒁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
⒂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他说那本书他们都看了,都反映说不错。还说,他们的老首长,舰队司令都说这个作家怎么不见了,连书也不送一本来。首长惦着你,你有机会到舰队去看看他。他说。
⒃他这么一讲,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就把改题目的事讲了出来。
⒄‚当然是用潜了。你知道不知道,自从一次潜艇触礁下沉后,潜艇兵都不再说沉字,就像舰艇兵吃鱼时不说翻过来、航空兵不说一路顺风一样。舰长说。
⒅我一愣,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幸好没用那个沉字!
⒆‚他怎么不跟我讲明呢?‛
⒇‚你也不想想,这些忌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那么大的首长,怎么能说呢?‛
小题1: 请概括相关内容,填在划线处(8分)
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司令提出将题目中的“沉”改为“潜” ——→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编辑与我有同感,打消了我的顾虑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司令的做法使我心里很不舒服 ——→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沉浮的国土》这个题目的“文学味”(第⑨段加点词)具体体现在哪里?(4分)
小题3: 将第⑾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小题4: 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第⒅段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2)听了第⒇段艇长的话,“我”又会想些什么?(2分)
小题5:对于司令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司令性格固执,对潜艇和海军,情有独钟。 |
B.司令执着较真,体察官兵心声,令人尊敬。 |
C.司令爱憎分明,维护海军声誉,树立威信。 |
D.司令和蔼可亲,能够宽容他人,深受爱戴。 |
(1)司令说“游泳”二字是有出处的,出自《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请你为司令的自传《游泳》再加一个副标题。(3分)
(3)司令在自传中打算详细写一写那次潜艇触礁下沉的事,引来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不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认为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 ①“我”听司令看完小说的想法。 ②我反复思考“沉”比“潜”好 ③司令亲自过问,出版社头头将“沉”改成“潜”。 ④潜艇长告诉我“潜”比“沉”好的原因。
小题2: “沉浮”两字比喻潜艇,使题目能喻示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沉”在表现潜艇的运行状态上更加有力。
小题3: 每天的事他都忙不过来,不会有空惦记我这本书的题目。
小题4: (1)惊讶、庆幸。 (2)“我”误会了司令,没有真正了解潜艇官兵的心情。
小题5: B
小题6: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 (2)一位海军司令的自传 (3)犯了潜艇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顺次阅读文段,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梳理情节,一一概括情节点,语言要简洁通顺。
小题2:
试题分析:从“潜艇”作为军事舰艇的特点和新中国潜艇事业两个方面理解“题目”的含义来说明其“文学味”。
小题3:
试题分析:反问句改在陈述句,把反问语气词删去,把谓语动词变为否定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上文有关情节理解人物心理活动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抓住各句要点,通读全文,根据所有描写司令这个人物的文字判断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小题6:
试题分析:第一题,根据对《岳阳楼记》一文的所学所记直接回答即可,第二题,副标题可指明本书(篇)的内容或点明主标题的含义,第三题,找到文中相关文字概括解答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32分) 潜浮⑴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关于“春运一票难”的主题阅读
每年春运,“回家”的问题,都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亦不例外。
【春运现象】
2014年春运全国客运量达到36.23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量,铁路总局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给民众交了个底,铁路共有2.578亿人的运能,承担社会总运量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就算所有火车票售罄,也还有30多亿人买不到。
【一票缘何难】
首先是运力短缺影响。铁路从来都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票价低、相对安全、舒适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出行的首选,所以在小长假、黄金周、春暑运等时段,客流都会聚集铁路。但是铁路运能是一定的,客流高峰期还是有很多人会买不到火车票。
其次是市场机制影响。多年来我国实行铁路低票价,所以大量旅客选择坐火车出行。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学规律,此时价格应上涨,可以抑制需求,把票给愿意出更多钱的人,实现均衡。但是,价格上涨了,很多人就会买不起火车票,为了保证非常需要但又不能够出很多钱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回家路费,政府控制火车票价上涨,造成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依然有很多人需要火车票,出现供需缺口,即一票难求。
再次是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各类人才和打工一族,开始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由西部向东部,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和聚集。在春节期间这些人员中的绝大部分如朝圣般的回家,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漂泊在外的打工一族具有宗教情结般的信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人潮。
最后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地方发展差距拉大是导致春运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试问,能在家里把钱挣了,哪怕少挣点,谁愿意跑到千里之外拼天下,可是在家里和出去打工的回报超过三倍的时候,你还能坐在家里打工吗?其次是教育,学生占到春运总人数的30%,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在春运期间显得很扎眼,为什么我们都要去大城市上学,因为太多的好大学都在大城市。
【七嘴八舌】
火车票“一票难求”,到底何时能解决?
一、网民的诉说
1楼:我国人口多,这是很多现存的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人口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谁也不能!!
2楼:车太少,就是供小于求,这个问题的话,铁道部可以兴建铁路,但是工程巨大,而且春运这种高峰又不是所有时间都会出现,建了那么多,平时没人坐,岂不是又浪费了资源?又为难了吧。所以解决火车票“一票难”问题还需很长时间。
3楼:“一票难求”问题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根源在于铁路,比如铁路体制僵化、“铁老大”垄断思维作怪、管理服务不到位等等。总而言之,铁路就是产生“一票难求”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官方的诉说
针对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亚东说:“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胡亚东认为,一票难求折射出的不仅是铁路运输能力问题,还是市场行为和旅客选择的问题。在春运期间,旅客的选择可能高度集中于某一种运输方式,致使这一种运输方式压力激增。应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手段,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发挥社会综合力量,逐步解决一票难求问题。
三、专家学者的诉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春运时民众买不到火车票是因为火车票价格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一票难求”和拥挤的情况,火车票应当涨价,抑制需求。
评论家徐向荣认为“一票难求”更应该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交通问题,将“一票难求”的责任全部归罪于铁路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铁路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解决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试图在短时间内解决“一票难求”的一蹴而就想法,都是极不现实的。只有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小题1:结合上面几则材料,说说为什么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4分)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1楼网民认为解决人口问题是控制“一票难”问题的唯一办法。 |
B.2楼网民认为扩建铁路是理想的解决“一票难”问题的办法,但是不现实。 |
C.3楼网民认为要解决“一票难”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革铁路制度,改变铁路人的思想。 |
D.评论家徐向荣认为解决“一票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小题4:请结合上面几则材料,为解决铁路“一票难”问题提几个对策。(3分)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小题1:从选文看,安排吃牡蛎一情节的主要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
B.让故事的内容真实可信,不是虚构。 |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
A.第一人称很适合于抒情、议论。 |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
C.这是“我”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写真实可靠。 |
D.因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所以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主旨。 |
A.母亲已经认出是于勒,但仍存一线希望,想让丈夫向船长打听证实。 |
B.此时的母亲慌乱、惊恐。 |
C.此时的母亲已经有了警惕,怕被于勒认出来。 |
D.母亲确认那不是于勒,所以让父亲跟船长打听。 |
A.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
B.几种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
C.“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从全文看,“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
D.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外貌描写,作者善于从外貌描写上下工夫,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
①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②“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③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
④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⑤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⑥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⑦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⑧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⑨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⑧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⑨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选自《我的叔叔于勒》
小题1:选文第②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①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2分)
小题2:“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小题3:下边的句子是描写人物肖像的,都写到了人物的脸色和眼睛,请结合原文说说这些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有何不同。(3分)
①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②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故乡》)
歪 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
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小题1:文章记叙了一件因游戏而发生的风波,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完成下表。(3分)
事件 | 歪儿坐庄 | ② | 歪儿扔下铁罐 | 歪儿回来 |
感情 | ① | ③ | 深感内疚 | 亲密快乐 |
小题3:第⑤段画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2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第⑦中“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的含义。(3分)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歪儿的人物形象。(2分)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这句话的理解。(3分)
水波卖牛(文/朱雪)
水波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起来。就在几月前他还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几月后,他觉得呆在我们山里没什么前途。似乎我们的生命都是天给的,人的命怎么可以掌握在天的手中呢。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渴望大世界,而村子是狭隘的,呆板的,呆的时间久了,只依赖村子,没啥知觉了。他要挣脱。他想离开。
因此,第二年,水波已没把种彩色苞谷放在心上了。第二年,除了我家留种了一部分。其他的彩色苞谷,水波说服我爹我妈,都分给了我们村里的其他人家。村里其他人家耕种是图个新鲜,没人把它当回事。
水波又捡起了“读书梦”。我爹说如果他实在想回学校继续读书。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让他去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水波真的赶牛去卖。
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正是初秋时节,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耔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牛又是一声长哞。
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觉得不能卖,就决定不卖了。水波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它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禁不住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牛站着等水波。
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已赶着牛回到了梅花塘。
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他不信命,他的一颗渴望驰骋的心是什么也拴不住的。他向往一片广阔的天地。任凭自己只是一只丑陋的山鼠,什么能够阻止他对山外生活的想象?没有。 (选自作者长篇小说《梅花塘》)
小题1: 小说开篇“水波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起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 文中划线处描写了秋天田野的情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4分)
小题3: 文中牛的三处“长哞”原因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4: 水波开始为什么要卖牛?最终为什么又决定不卖了?请简要分析。(5分)
最新试题
- 1扇形的面积为10,半径为4cm,则扇形的圆心角是 A.B.C.D. 5
- 2为了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甲同学把铝丝、铁丝、铜丝分别放入三支盛有相同稀盐酸的试管中,实验结论是:金属活动性A
- 3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1)可用改进汽油组成的办法来改善汽油的燃烧性能,如,加入CH3OC
- 4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它既是文学历史,又是绘画美术,图文并茂,在文化教育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四本反映民主革命重大
- 5— I can"t quite _____ what it is a photograph of. — Oh, it i
- 6在测量砖的密度的实验中,图是托盘天平和量筒在测量时的示意图。由图可以读出砖的质量是_______g,体积是_______
- 7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乱流而渡
- 8下列各图表示的是某一物体运动情况或所受合外力的情况。其中甲图是某一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乙图是某一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专家认为,既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这个成分对人体不利,出台了新的
- 10实验室在制备气体时,对某些气体来说,收集方法即可采用排水法,又可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下列气体中,能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收集方法
热门考点
- 1光滑的34圆弧细圆管竖直放置;小球m从管口A处的正上方H高处自由下落,进入管口后恰能运动到C点,若小球从另一高度处h释放
- 2 ____ a nice man ____ that we all believe him.A.So, did he s
- 3同义句转换.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ports show? _______ do
- 4图中给出了几种不同形式能之间转化的实例,其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B.C.D.
- 5经济越发展,市场就应越畅通。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相对富裕的某省,却出现了公然以“红头文件”等形式分割封锁、垄断本地消费市场
- 6中国“天宫一号”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进行两次交会对接后,“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在2011年11月17日顺利回收,
- 7在中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
- 8如果|x-2y+1|=|z+y-5|=|x-z-3|=0,那么x=( ),y=( ), z=( )。
- 9(11分)右图为常用笔记本电脑所用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
- 10先化简,再求值:[(x-y)2+(x+y)(x-y)]÷2x.其中x=2011,y=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