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mì(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
题目
题型:吉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mì(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xùn(            )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经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mì(          )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
       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jùn(            )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根据所给拼音填上汉字。
     奥mì(          )      谦xùn(          )       静mì(           )      严jùn(           )
2.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的含意。
    “开门”的含意是                                                                  
3.请根据文意写出“关门”的含意。
    “关门”的含意是                                                                   
4.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5.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6.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第2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打开他的前门”,与文中哪些内容有内在联系?
                                                                                                                                                            
                                                                                                                                                            

7.第6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秘 逊 谧 峻
2.“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3.“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4. 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 (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5.(1)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6.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
7.“一扇门猛然关上”的人生态度是作者所否定的,作者赞成“轻轻关上”,认为“轻轻关上”才能表现出对死去亲人最强烈的“悲伤”。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核心考点
试题【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mì(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汉语,我想对你哭》一文,完成1—4题。

 汉语,我想对你哭
北国骑士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届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冷漠,了解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从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应学生要求打算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现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语言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2004年第2期,有改动)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文中举了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D.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要加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让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
2.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用语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英语热”这一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温暖的玉米
(卫宣利)
       最初的秋,不是从树上飘落的第一片黄叶开始的,也不是从淅沥的雨声中开始的。那时节,树叶还在枝头盈盈地绿着,雨声尚未脱尽夏的急切和焦灼。家门口的玉米,郁郁葱葱,筑起一道摇曳多姿的青纱帐。一株一株的玉米,是披了绿纱的多情女子,婷婷地立在田间,笑眸流转,娇媚地扬起裙裾,在腰间打一个漂亮的结,结上又飞出大把的流苏,风起,抖落夏日最后的风情。
       于是,秋便从母亲掰掉的第一个玉米穗上开始了。母亲轻轻揭去玉米的绿衣,滚圆的玉米棒,如刚刚脱去外衣的婴儿,饱满晶莹的玉米粒,密密地挤在一起,或金黄,或深紫,或是象牙白,泛着珍珠般圆润的光泽,看着就让人喜欢。锅里的水咕嘟嘟地开着,清水下锅,旺火煮10分钟,清甜的香味便霸道地弥漫了整个厨房。那香味舒展着,丝丝缕缕漫过来,浸到你的每一个细胞里,你禁不住深吸一口气,抬头去看天,天忽然就高了、远了,秋来了。
       小时候最喜欢吃奶奶做的烤玉米。奶奶踮着小脚,一趟一趟把柴禾抱到灶旁,点火做饭。灶上煮着饭,灶下的火堆里,便埋着玉米棒。玉米棒带叶放进去,小火慢慢地烧。隔一会儿,奶奶便用烧火棍把玉米棒挑出来,敲敲,翻翻,再放进去。浓郁的香味在烟火的炙烤中慢慢飘散出来,勾得我的馋虫上窜下跳。等不及了,便催着奶奶剥开看看,万一里面烤糊了呢?奶奶只是笑,并不急,仍然小火慢烤,直到玉米外面的绿衣变成焦黑色,才扒出来。剥开,里面的玉米粒焦而不硬,一口啃下去,是那么馥郁的香啊,和着淡淡的烟火味,清香绵长。
       现在街上也有人卖烤玉米,不过程序要复杂一些。我曾在街上看过烤玉米的老人,在街角支起一个黑铁皮烤炉,燃起炭条,把玉米带着叶子放上去,微火,待叶子的清香全部融进玉米粒后,去掉焦叶,在玉米上刷一层食用油,依次撒上盐粒、辣椒面儿和孜然粉,再急火燎烤。那种黏稠的香甜,在街上浓浓地流淌着,在路人的唇齿之间徘徊萦绕,不肯离去。
       也曾在初春时节吃过反季节的玉米,只是那玉米闻起来鲜香无比,吃到嘴里却寡淡无味,完全没有玉米清香鲜甜的味道。父亲说,这种大棚里种植出来的玉米,气候、温度、湿度达不到正常的标准,所以味道淡。正常季节里的玉米,要经过暑天的曝晒、闷蒸,暴雨的冲洗,重重考验,玉米才有了属于它的味道。
       曾听一位朋友介绍,把嫩玉米剥成粒,用保鲜袋装好,放进冰箱里冷冻起来,可以一直保存到冬天。她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特别喜欢吃嫩玉米,费尽心机才想出这个保鲜办法。这些因爱生出的智慧,让普通的玉米成为爱的载体,变得温暖,在渐行渐寒的秋天里,温暖我们的心。(选自《语文阅读网》)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
   (1)清甜的香味便霸道地弥漫了整个厨房
                                                                                                                                  
   (2)在街上浓浓地流淌
                                                                                                                                  
2.“秋便从母亲掰掉的第一个玉米穗上开始了”与后文哪一句相照应?
                                                                                                                                                       
3.写玉米的形态,选文中用了两个比喻,请任选一个,并作简要赏析。
     原句:                                                                                                                            
     赏析:                                                                                                                           
4.请谈谈你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5.从下面的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或启迪?请写下来。
      这种大棚里种植出来的玉米,气候、温度、湿度达不到正常的标准,所以味道淡。正常季节里的玉米,要经过暑天的曝晒、闷蒸,暴雨的冲洗,重重考验,玉米才有了属于它的味道。
                                                                                                                                                          
                                                                                                                                                          
                                                                                                                                                          

6.选文介绍了多种食用玉米的方法,请你结合生活积累,简要介绍一种以玉米为主料的菜肴或食品,并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渔夫的太阳

       还要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一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劝诫一位同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多去多打些鱼,这样能慢慢地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了。可渔夫却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有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无力调适心中的挫败感。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希望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可总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以致一时之间心情很糟糕。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听来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也觉得很有些意思,想想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渔夫的,但很快又发现似乎有些不太甘心,可又拿不出更好的理由驳倒他。
       终于可以放松一些了,我居然怀念起玩命工作、熬夜学习的日子来了,虽然辛苦,可它是发光的,像是在燃烧自己一样,是耐人寻味的。可平淡的日子呢,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日复一日,虽然很悠闲,但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过这一天,而它就悄无声息地流去了。
       当清闲得能感觉到分分秒秒从指间流过时,我害怕起来:这样下去,我的明天在哪里呢?
       渔夫的话又在耳边了,他真的是在无忧无虑地晒太阳吗?今天他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下一顿的口粮呢?也许明天海上就是惊涛骇浪,一个浪头也许能把他的小船打翻,令他葬身海底,再也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这样想来,顿时觉得渔夫并不幸福,因为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富翁自然惬意得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晒不晒太阳。
       细细想来,既然渔夫的思想能为那么多人所接受,也自有它的道理,我认为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大多数人的内心会有想松懈下来的意识,渔夫的话正好是一个很堂皇的理由,使我们就此停止抑或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庸碌平凡地消磨一生。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望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已成了今日的唏嘘。因了这些论调而从此湮没在俗世红尘里,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在我们拥有黄金岁月时,一定不要因难就易,随意放纵自己,一旦松懈,随波逐流,命运就不知在何方了。
       多一点危机感,生活就会多一份从容,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晒太阳,相比于渔夫,这更是一种大幸福、大快意了

(选自《当你害怕时一定要面对》)

1、 开篇“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反映“我”对“渔夫的思想”的看法变化的词语。
     赞同——                       ——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翼已成了今日的唏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末画线句子中,作者用“更”字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夫的故事的确曾让身心俱疲的作者得到了放松和调整,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实呢?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大国的随想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
                                                                                                                                 
3、最后一段中加横线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5、学生如果树立了成为祖国栋梁之材的远大理想,现在该准备如何锤炼自己?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问题。病房里的感动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大概是因为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担架上,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住小孩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 
       “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
       “是!”母亲的脸上竟然挂着慈祥的笑,好象很轻松的样子。
       “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
       “用不了几天,孩子。”孩子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说:”妈妈,我疼!”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的流下来。
       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它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的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它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给我买最大的蛋糕?”
       “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仍然挂着轻松的慈祥的笑。
       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并轻声哼起来。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点点头。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睡了。那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孩子咬住了妈妈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流。后来,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这时却是泪流满面。
       凌晨3点的时候,孩子就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地抽泣起来。母亲忽然没了语言,她不知所措了,嘴里只是轻轻地叫着:“我的孩子!” 
       “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的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内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齐说。他们竟是醒着的。母亲看着孩子的脸,说:“想哭就哭吧,好孩子。”
       “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孩子哽咽着问,眼泪侵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小脸像个天使。
       那孩子真是懂事,与其说她很懂事很听话倒不如说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能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的人,是伟大的、高尚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那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有一个称职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
(1)请简要评述文章的主要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题阅读文章,指出习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