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感 悟 红 海 滩王本道  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感 悟 红 海 滩
王本道

  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如梦方醒----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我曾向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渐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根须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着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从此,我不再留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沟,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面前,做作、矫柔、压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另有所“醉”,诚如郭小川在诗中写到的那些“财主”和“衙役”们,追风逐潮、追名逐利的黑心人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由此,我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啊,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人用心灵去默默地体验,才会得到的。
1.给划线字注音。
  蓝(  )红(  )情(  )钟灵秀(  )
2.对红海滩能产生美感,并从中感悟到人与自然的意义,最关键的是这个人的生活词典里被删去了两个词。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那坦荡无垠的玫瑰红,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那嫣红之中的一个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明本文运用的最突出的写作手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最后引用陶渊明的诗作结,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实际说说阅读本文你从中有何收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zhàn yān sù yù
2.名、利。
3.因为对红海滩的热爱和钟情。(意对即可)
4.对比手法,突出主题。例如:想象中的红海滩与实际看到的红海滩对比;夕阳下的枫林、西山红叶与红海滩对比;红海滩的坦荡无私与人的追名逐利对比。
5.告诉人们在烦躁喧嚣的趁势之中,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一种对世事达观的认识。(意对即可)
6.“略”。
核心考点
试题【感 悟 红 海 滩王本道  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跟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名“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光的无,作者在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近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觉的怡悦,心胸的慰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夫妻也好,儿女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邻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
  近莫乎夫妇,亲莫乎子女,其道理,也应该这样。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其;或不某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1)一(  )
(2)想(  )
(3)市(  )
(4)语(  )
2.你如何理解第二段中“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你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一句中“纯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八段中作者用中国画的淡与浓对比而谈,更能使读者领略淡的妙处,你能从我们学习过的诗文中也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若是针对“淡之美”而言应该怎样表达呢?请你结合作者对淡味人生的理解用“可敬”、“可钦”、“可佩”、“可亲”四个词仿写一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淡然处事的观点对待生活,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你针对文中的某一点,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形散神聚,用一个“淡”字贯穿全文,请你综合分析一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草  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
2.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6.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周国平的《我们都是幸存者》一文,完成下面问题。
  ⑴2008年中国的大事件不是奥运,而是地震。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国人投入举国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
  ⑵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⑶最让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区中不知还有没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们整校整校地被掩埋,为什么牺牲最惨重的偏偏是“祖国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儿的孩子几乎算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们那天真又惊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边始终响着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半孩子的声音,刚咿呀学语的他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找爸爸!找妈妈!”
  ⑷五天来,我天天注视着来自灾区的报道。在大悲悯、大勇敢的温家宝总理指挥下,营救一直在全力进行。然而,谁都明白,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废墟下,由于营救的困难,或者干脆由于未被营救者发现,正在绝望地死去。现在所能统计的只有已经获救的人数和确见尸体的人数,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数字,虽然生死不明,其实凶多吉少。
  ⑸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惟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⑹我这样说,既是对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对这次震灾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劝慰。我当然知道,我们身受的苦难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⑺造化播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最后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
1.结合全文,理解“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一句中划线词语的语境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⑹小节中画线句中“这样”所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我们都是幸存者”的深刻含义?请认真阅读短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简要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⑹小节中说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根据你的理解,请你列举两个这样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石缝间的生命(节选)
林 希
  ①石缝间那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只有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不似田野上的同宗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就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里,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
  ⑧愿一切生命不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更是美学的,它向你揭示出笑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对这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的尊贵、辉煌壮丽,在于野草青青、绿遍山山岭岭,使大自然充满生机,显得辉煌壮丽。
B、在于环境无论怎样艰难,都顽强不屈地生长。
C、是相对于无生命的岩石而言。生命是有机体。岩石扼制不了生命,生命却征服了岩石。
D、在于落在石缝间也能生长,倘在肥沃的大地上,就更加旺盛繁茂,辉煌壮丽。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生命就是拼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柏的形象包含着什么样的情和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向你揭示出怎样一个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野草到山花到松柏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幸福和痛苦的领悟
  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的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的冲动。
  ②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③一段时间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整个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④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活,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想到这里,我把水瓶中的水晃动了一下,已经变得非常清澈的水在一瞬间就又变得浑浊不堪。
  ⑤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了呢?
  ⑥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丽。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不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涵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断被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了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1、作者眼里的黄河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作者两次观察瓶中的黄河水,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拟写出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与上下文紧密衔接的句子填入第④段开头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⑤、⑥两段,对作者的疑问“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了呢?作出合理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正确对待痛苦往往会让黯淡的人生重现光明,走向幸福,请列举一例来验证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你对人生的幸福和痛苦又有哪些独到的感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