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小扇轻摇的时光 |
1.一是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一是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2.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3.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4.“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以上意对即可) 5.(示例1)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示例2)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石头记 |
想出去走走。只是走走。我一直催促着自己说:出去走走,出去走走。理由太多:天气这么好,肉体这么长久萎顿,而心灵这么长久封闭…… 那儿有一片美好的沙滩,应该很少有人能忍受住处的不远就是一片原始丰饶的沙滩而不想出去走走的吧!而那儿只有石头,其实……我走到那里自问:不错,只有石头,有什么好?除了石头,还有那些一堆一堆从秀姑峦溪的中上游随着溪水冲刷至出海口的大批垃圾。 雨后的石滩,每一块鹅卵石的花纹都被阴暗的天光和潮湿的雨水打上了亮光蜡,美得出奇,令人爱不释手。我捡起一个,再捡起一个,右手一个,左手一个,这样的唾手可得,激起我对美的攫取的无餍贪欲——直到我发觉石头的重量已使我不胜负荷,乏力地捧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芙石的手,已经酸麻不堪。 我只好开始丢弃,有第一个就有另一个。我不断捡拾又丢弃,丢弃又捡拾,日不暇给地审芙和判断(留下或是丢弃)使我的心灵疲惫不堪一一这时,肉体与心灵的双重倦怠,使我得出一个真确不移的结论:其实,这一切沙滩的“美”是平均地分配分布在每一寸土地上的。再往前走一步与走一千步,很可能只是手中的石头由这一批换了另一批,谁也无法从中攫取“所有的美”“最美”。 我要时停住了脚步,僵住了弯腰拾石的手指头。我想:那我也不必再往前走了。因为不会再遇见“更美”的石头了,只有“另一种芙”的石头。 我折回到医务所时已是两手空空,很累。脱了鞋,冲了澡,把被海水浸湿了的衣服抖了抖,在泡入水盆之际,一小粒石头从其中一只口袋里滚落出来。 是颗拇指般大、蓝绿色夹杂些铁锈斑的石子。我拾起来仔细端详,竟完完全全记不起来是在什么心理状况和审美冲动下,伸手将它揣入口袋的。它在我自以为丢弃一切之后,居然不动声色地跟着我回来……不过此刻,它的存在像一个难堪的嘲讽—— 也许,这世界“芙的获得”永远必须是这样偶然、无心的吧。我端详这颗石子——这原是一颗花莲海边常有的鹅卵石…一一渐渐觉得它美,它轻微,它朴拙,它顽冥,它带着瑕疵,它充满个性……它,芙。 “从一颗细沙观望世界,从一朵野花想见天堂。” 是的,就在我手中这颗石子身上,蕴藏着秀姑峦溪出海口的东海岸的一切特质与风姿。我紧紧握住它,像握住这方圆六公里的美,像握住这地球,这银河……是的,这一份我该领取的芙。我走了一趟沙滩,尽到了我的本分。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 ) 无餍贪欲( ) 瑕疵( ) 攫取( ) 2.第一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在第二段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不断地捡拾又丢弃,丢弃又捡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疲惫让“我”得出了一个关于美的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僵住了弯腰拾石的手指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小石头的存在像一个难堪的嘲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听泥土说话 |
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摔。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无比的自信。 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埋怨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块泥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又送给了我这块泥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块泥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文中的“泥土”有怎样的内涵?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的?都听到些什么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意连贯的句子。 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再把这块泥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还能说出几位这样的母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诗情爱意赋青苔 |
诗人常将眼光投向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所谓情有独钟,比如说青苔这东西。 青苔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它毕竟是一种生命。唐人刘禹锡在名篇《陋室铭》中就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青苔”对“陋室”的映衬,便有一种荒芜凄凉之意吗?没有,在诗人的眼里它恰恰成了一种陪伴的生命,充满了生机。 诗人咏青苔,其中咏的是心志。我想起以一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的王勃,他在未被人们发现前曾写下一章《苔赋》,其中有: 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叶,无迹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来幽而自整。 这是一幅对青苔的生动写照。诗人借青苔的特性同世俗作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那种遗世独立与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我于是读懂了:这青苔正是那些独特人物的化身。 为了给青苔正名,清人袁枚写下一首《咏苔》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你瞧,竟然可以拿青苔来与牡丹媲荚,诗人的赞美之情溢满诗行。不错,青苔是不应该被人遗忘的,“青春”里透出一种执著而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视而不见吗? 从青苔的身上,我见到了一种君子风度,坦然、安然、超然、昂然……这正是我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心中涌动着诗情,在一个晚上终于吟成了这么一首绝句: 立壁阴隅独自吟,诗意铺绿见初心。 平生寂寞从容笑,只爱超然寄愫情。 每当我走过老桥或穿过古巷,每当我徜徉在山林或漫游在花径,凡是有青苔的地方我总要顾上几眼,倾注心中的爱意。 于是,脑子里常常闪出青苔的影子。 1.在文中横线上默写出刘禹锡描写青苔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们为什么会对青苔情有独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王勃的《苔赋》中,你能够看出青苔的生长特点及生活习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君子的风度”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抒发诗情画意,也为青苔赋一首小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②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③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④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 ⑤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的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⑥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⑦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⑧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⑨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⑩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大氅( ) 飓风( ) 广袤( ) 人寰( ) 2.作者认为旷野与城市的关系怎样?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①自然段的句式,再写一句,来揭示“城市”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是靠什么手段生存的?你对它的这种做法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⑧自然段介绍那位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的故事,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 A.如果人们不能好好地善待旷野,那么有一天城市将被旷野吞没。 B.皮如果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附着了。 7.第⑩自然段作者认为“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你认为“最佳间隙”应该是多远?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下列现象属于旷野的“反扑”的是:( ) A.江河湖海被白色垃圾所污染。 B.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和酸雨现象有所增加。 C.土地日益沙漠化。 9.纵观全文,作者对人们漠视旷野的做法是很担忧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担忧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生命、生命! |
①一个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②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是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 ③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④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⑤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⑦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折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⑧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⑨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折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⑩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音,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⑩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⑩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内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徒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两次把小蜜蜂踩入沙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个称呼小蜜蜂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小蜜蜂态度的变化,这两个词语是____、____。 5.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⑧段写道:“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一一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文中对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词汇来赞美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