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来源:
敬畏大自然
尽管人类忙着去认识月球,认识金星火星,认识太阳系以外的天体,但是,对自己脚下地球的认识,却是盲区多多,知道的东西很有限,研究的进展很缓慢。汶川地面下29千米处,岩层蓄积应力,迫使地壳破裂,瞬间释放出来能量,相当于爆炸250多颗广岛原子弹。可是此前,我们对此毫无所知。认识地下的研究,比认识天上的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少得多,而地下带来的利益及灾害,却比天上带来的大得多。
惨痛的灾难,带血的教训,警示人们必须讲究科学,顾及自然规律,以把家园建设得更坚实,更安全。这些天,地震专家一再指出,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一带是地壳的断裂带,板块的挤压带。对于这一自然现象,不能不顾及,不能不重视。地震中,有一种情况最让人揪心:学校是重灾区,压得最多的是孩子,一个中学有260多个孩子遇难。今后,把家园建在哪里更好一些,建筑物应该怎么设计,施工达到什么标准,不能不作科学论证。
前些日子,我去了鄂西南的恩施,那里是大山区,民居不是藏在峡谷中,就是挂在山坡上。我想看看他们别具风格的吊脚楼。当地人说,现在很难找到。果然,跑了利川、咸丰、来凤等县,只在山凹里见到几幢,公路两旁的乡镇和村子。全部换成了砖石结构的小楼。当时,我想到了唐山地震,对当地人说,还是吊脚楼好。木结构,不易震塌,塌了,上面只有瓦片,伤害不会大。如今盖小楼,农民为了省钱,没有钢筋水泥立柱,只是石块墙托着水泥板。山坡的倾斜度那么大。稍微有摇晃。就会塌下来,日本是多地震国家,警钟长鸣,非常重视房屋的抗震性能。我们居安也要思危啊。
敬畏大自然,不是仅指抗震救灾,仅指民居建筑,许许多多工作,都不能藐视自然威力,不能不顾及自然规律。违背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人类对大自然要怀有一颗爱心,这爱心还应该升华,成为一颗敬畏之心。(选自2008/6/23/《今晚报》)
1、本文明确地告诉人们要“敬畏大自然”,从文中看,我们应该怎样敬畏大自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所举的汶川地震学校是重灾区和鄂西南恩施“吊脚楼”换成了砖石结构的小楼这两个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许许多多工作,都不能藐视自然威力,不能不顾及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人类对大自然要怀有一颗爱心,这爱心还应该升华,成为一颗敬畏之心”这句话?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暴雨、干旱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危害,请你结合本文内容,针对这一现象写一条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说明人们建设家园不大讲究科学,不顾及自然规律,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违背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3、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热爱大自然,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讲究科学,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示例:呵护自然,就是呵护子孙后代;破坏自然,就等于置后代于危难之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敬畏大自然》一文,完成问题。敬畏大自然 敬畏大自然,成为必要的话题,是因为遭遇汶川大地震的惨重灾难。这里所说的敬畏,不是图腾时代的愚昧,不是封建时代的迷】;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②小时候的我就很喜欢温州鼓词,也是在温州鼓词铿锵有力的渔鼓和词人优美的唱腔里熏陶着长大的。七十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也没有现代风一样满街跑的流行音乐,唯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除了露天电影就是这温州鼓词。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像喇叭花一样的黑色喇叭,每天清晨或每个午后,喇叭里总会响起乡里播送的清脆悦耳的鼓词声。大概只有那么几个牒,每天重复着播放《楼台会》、《碧玉簪》选段、《倪兰贞相思》,我们也百听不厌,所以对于其中的片断基本上也能背唱下来,还学得有模有样的。没有唱词人那几样的家生伙⑴,那牛筋琴的声音,渔鼓的咚咚锵锵全是两瓣嘴唇一条口舌里出,很有意思。
③温州鼓词,唱腔优美动听,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留连忘返。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给人留下了黄沙淘尽始得金的喜悦。关于善恶到头的报应,关于三纲五常的道德关系行为规则,都在曲折离奇优美动听的鼓词里得到彻底的诠释。
④当然,这些对于当时还只有十来岁不谙人世的我没什么影响,只知道好人落难总会有人救,坏人结果总会死掉。而对我直接发生作用的是鼓词里应用频率很高的语句,它曾使我的作文水平一度飙升。比如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段词文且慢表,再唱某某在路上”或说“一口难表两家话,再唱某某……”、“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或概括性极强的词句,“把来龙去脉一一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说真”等,这些句子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都会给老师带去意外的惊喜,所以老师看着我的作文总是忍不住眉开眼笑。还有每段词文总以诗句开篇,如“花有清香月有影,处处山歌乐兴兴。香莲碧水动风莲,莲风动水碧莲香”、“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给那时物质生活贫穷、精神生活贫乏的我带来丰富的精神财富。我时时像咀嚼橄榄似地咀嚼着它们,提起笔来啥也不想也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这些诗句来。有朋友夸我文学底蕴深厚,我不敢承认,但如果有,这实在也是得益于温州鼓词了。
⑤那时,在乡村,除了乡广播里播送的外,听鼓词的机会也是不多,因为温饱还成问题呢。要听词,得请词人,请词人,就得给钱。所以当生产队里某某人偷了生产队里的什么,便是罚词。那可是我们村里最大的喜事。被罚的人当然心里不爽,可是我们不顾,有词听就高兴。
⑥夕阳西下,猪羊回圈,鸡鸭归巢,晚饭后的乡亲们便自带凳子陆陆续续地来到了黑漆漆的大堂里,大堂的墙壁挂着两盏三个灯头的柴油灯,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摇晃晃。墙壁前放着一张大的八仙桌,八仙桌上倒放着一张小方桌、一张方凳和一只靠背竹椅子,这就是唱词先生摆放器具的地方及座位。早到的妇女们在台下边聊天,边缝鞋底或织毛衣,男人们则天南地北地谈着天,把水烟抽得吧嗒响,小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疯了似地乱窜。
⑦唱词先生终于上台了,台下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仿佛谁都闭息,目不转睛地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先生在竹椅上坐下,给倒扣着的小桌子脚绑上细绳,放上牛筋琴,再在小凳子脚上绑上细绳放上扁圆的渔鼓。稍后,台下又***动起来,原来是一些迟到的人赶来了,没地方坐了,正在叫谁挪挪。
⑧咚咚咚……一通鼓,人们一下子全静了下来,连刚来的人也是尽量放轻落椅的声音。台下的眼球全集中到台上了,包括乱窜的小孩。此后听众的喜怒哀乐全凭唱词先生一人操纵,台上喜,台下笑,台上悲,台下泣,时喜时忧,时哭时笑,在别人的故事里笑着自己的笑,流着自己的泪。到了十点钟左右,词唱到高潮,此时的小孩已趴在凳子或靠在大人的怀里沉沉睡去,这也是大人们听得最专注、最尽兴的时候,男人们手里夹着一支烟,伸长脖子,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台上,生怕漏过只字半语,手指被燃尽的烟烫了一下,才回过神来,猛地扔掉烟头,一脚踩灭,又继续全神贯注。女人们一手拿着鞋底,另一只手扬起的手却停在半空,好容易回过神来缝一针,却刺中了手指,赶紧放到嘴里吻一下,眼睛又移到台上去了。
⑨听得多了,村子里的人大多会唱一段或几段鼓词。高兴的时候唱“快板”,急管繁弦似的道出快乐和大家分享;痛苦的时候唱“慢板”,哀哀怨怨,凄凄惨惨戚戚,用肝肠寸断的唱腔熨平心里不快的皱纹;从田里归来时,也一路“高歌”回来。我想:那劳动时的劳累和困乏,便在咿咿呀呀里涤荡净了吧。
⑩现在,生活改善了,娱乐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可那些在铿锵有力的渔鼓声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相伴着走过来的人们,谁能忘得了温州鼓词?你听,那古老的小巷里,那人头攒动的老人亭里,那乡村里的粗壁陋墙间,鼓词声正破空而来……
[注释]家生伙⑴:温州方言,文中指表演鼓词的乐器。(选自2010年2月《温州日报》,编者有改动)
1、文章的题目《遥远的温州鼓词》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划线句“我时时像咀嚼橄榄似地咀嚼着它们,提起笔来啥也不想也会情不自禁地写出这些诗句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这也是大人们听得最专注、最尽兴的时候”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写到:“现在,生活改善了,娱乐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可那些在铿锵有力的渔鼓声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相伴着走过来的人们,谁能忘得了温州鼓词?”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