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3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3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一句中的“也”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不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删去。从结构上看,与“百草园”充满情趣的生活相照应;从内容上看,表明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富有情趣,但孩子们同样能找到乐趣。
2.对于孩子们的顽皮与不用功,先生可能用“戒尺”和“罚跪”的办法来予以惩戒.连用两个“不常用”,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先生是个开朗的人。也表明了作者对先生赞赏与尊敬。
3.学生读书时,因为不理解,不知句读的停顿,只会照本宣科,因而不加标点;先生则不仅理解句意,而且对所读内容有自己的体会,是充满感情、陶醉其中的品读,因而不只有表示停顿的标点,还有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语气词。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3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题。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啊,树啊,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天上月亮还没有出来,星星也不见,昏亮亮的一个大的天空。我们伤心了,垂下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儿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得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了呢。我们只知道夜晚天上要有星星,但从没注意到这么出现。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的跑……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予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气。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笑,变成了弱弱的光。这竞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啦?”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么。”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着它们哩。(选自《贾平凹散文》,有删节)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两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是“天上的星星”,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天上的月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我们”“似乎就明白了”,从成人的眼光看,他们其实并没有明白,那么,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挖荠菜(节录)
  经过一个没有 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天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更可 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地愿望:巴不得这个 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1.“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为什么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觉得挖荠菜时,“心情坦然”“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
A.因为经过了饥饿的冬天,嫩绿色的荠菜引起了“我”的食欲。
B.因为“我”知道荠菜是“天上的美味”。
C.因为荠菜属于像“我”这样的每一个人,“我”能充分感受到不被欺侮的“自由”。 D.因为“我”挖荠菜时,天上有欢快的鸟儿飞过,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上有白色的云朵,环境宜人,令人心情舒畅。
3.孩子对“挖荠菜”抱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们长大后,为什么仍然陪同他们的母亲去挖荠菜?而母亲为什么还感到遗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 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里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引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B.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C.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加粗的“欢然”和“循规蹈矩”分别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9段主要写了“我”哪些忧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的人称很有特色。“你”、“我”、“他”均有使用,试从选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个萍水相逢的人,有时竟会使你难忘。
  那年,我领了营业执照摆个小摊,它在县人民医院大门口的右侧。卖的是水果,糖果之类探望病人的礼品,生意很不错,光顾的人不少。真可谓“户纳东西南北财”了。
  “麻烦你给我几斤雪梨。”一个柔和的声音。
  哦,是她。
  我着意多看了她一眼。她也正微笑地看着我。她面色略略苍白,皮肤细腻,眉清目秀,梳着齐耳的短发,整个人显得清丽大方,虽然四十多岁了,我仍觉得她好看。
  其实,我早就注意她了。她多次光顾我的小摊。特别是医院做手术繁忙时,她便常来买些水果之类的东西。我猜她是某个单位的妇女干部。
  她买慰问品很多时候是自己掏腰包,偶尔才要上一张报销的发票。
  我觉得这类干部难当。工资不高,工作辛苦,干公家的事有时还自己陪上钱。
  我见过另一类干部,他们也来过我的小摊,高档烟,高档酒不问价,挑了就说:“开张发票!”
  这回,她买了较多的东西。我快速的按按计算器,说:“一共12元。”
  她递给我钱,说:“麻烦开张发票。”
  听说她要开发票,我心里好受了一些。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灵机一动,把12元金额写成了28元。
  我为自己的机灵而高兴,觉得这样可以稍稍弥补一下她的 辛苦。当然也有酬谢她常光顾我店的意思。
  她接过发票,转身之际,发现了数字的出入。“错了。”她说。脸上带笑,笑的很中看。
  “没错,就这样。很多人都这样。”我也在笑,带了一点狡黠和得意。她苍白的脸涨红了,那么严肃,还带怒意。
   “这是什么意思?你不觉得这样是在侮辱别人的人格吗?”
  什么?有这么严重吗?这可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懵了,记不得怎样重新给她开发票的,朦胧,只记得她临走时, 轻轻的说:“小伙子,记住,很多东西不是金钱可以换取的。”
  什么东西是金钱换取不了的呢?这是一道试题,我苦思冥想了许久。  
1.“户纳东西南北财”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把12元金额写成28元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苍白的脸涨红了,那么严肃,还带怒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说说“什么东西是金钱换取不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一面》选段,完成1—3题。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1.鲁迅博物馆一面大墙板上排列着“风声”“及锋”“越山”“且介”等一百四十多个笔名。结合选文,说说《一面》作者是否能理解为什么鲁迅用如此众多的笔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有何差异,请说说你的理解。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大病新愈,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紧密结合选文及以下链接,说说这篇文章里鲁迅是怎样的形象?
  链接:鲁迅独子周海婴在访谈中说:“您刚才讲了鲁迅逝世有那么多的人为他送葬,那是因为他像斯巴达克斯一样带领人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冲锋陷阵。” 他听周建人叔叔评价父亲:“我从没看见过你爸爸发脾气,最多的时候,谈不拢就不说了,也就是文人所说的那种,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