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的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扬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颗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____着几根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____如老妪负水,有的____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____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
2.丙段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排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白杨礼赞》运用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
乙段运用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4.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____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____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
5.对三段文字描写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神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神态,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答案
1.力争上游;不屈不挠;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2.A
3.象征;拟人;打比方
4.抒情;说明
5.D
核心考点
试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太阳的馈赠
孙继泉
  西部有辽阔的山河,飘香的瓜果,醉人的歌舞,也有黑黑的脸膛,宽大有力的手掌和热情直爽的性情。
  这都是太阳的杰作。
  从乌鲁木齐通往博乐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葵田和瓜田。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叫几天来看惯了茫茫戈壁和无边沙海的我们眼睛一亮。到了博尔塔拉,作家熊红久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说:到了,你们可到了!当晚,他用那宽阔洪亮的歌喉为我们献上了由他作词的讴歌家乡的歌曲《博尔塔拉之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领我们看遍了博尔塔拉最美的景色,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西部植物,那些在太阳的烘烤下一点点变红、变黄、变白、变紫,变得醇香甜美的饱满果实。
  精河是盛产枸杞的地方。此时,枸杞熟得正好。我们走进一片茂盛的枸杞地,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玛瑙般的枸杞,一股清香和甘甜便弥漫了整个胸腔。得益于这里独有的日照、温差、水土等自然条件,精河枸杞以其精良的品质远播四方,是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
  哈密瓜人人都吃过,但有几人能走进望不到边际的瓜田呢?有几人能在瓜地里吃到熟透的橙色鲜瓜呢?正是卸瓜时节。瓜农扎着头巾,裹着面罩,只留下一双滴溜转动的眼睛,他们将选中的瓜伸手摘下,飞快地扔给站在地头上接瓜的人,地头上的瓜已经码成了一座座小山。瓜有七八分熟,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广州,五六天后,这些哈密瓜就会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大小超市里。而那些熟得裂开了口子的瓜是无法外运的。我们切开几只这样的瓜,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瓜宴。
  棉花地。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每年种植棉花800万亩,收棉季节,疆内疆外的拾花工就达50万人。现在,棉花正处在花铃期,棉花的枝杈上,正擎着红的黄的花朵,果枝上,青桃垂挂枝头,那洁白细柔的棉纤维正在里面一天天伸长,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开裂,吐出棉絮。在朗朗的阳光下,棉田一片寂静,妇女们在给棉花打顶,从远处看去,只见她们的彩色头巾在绿地里移动,像几尾鱼在碧水里游弋。
  葵是油葵,无边金黄。菊是万寿菊,红黄相糅,是做颜料的上好原料。番茄是酱用番茄,坐果多,产量高。还有葡萄、无花果、梨、杏、枣、石榴、核桃……
  我们在这一方方田地边长久驻足,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影子清晰地刻在地上,大得惊人,黑得深重,像岩画,似剪影。西部的太阳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经过了它,都会被穿透,被改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来自山东,从黄海之滨到阿拉山口,一路向西,逐日之旅。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这是西部太阳给我们的最好纪念和慷慨馈赠。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有些偏僻,有些荒凉。这块被认为蛮荒的土地,却得到太阳的偏爱。我们走遍了南疆北疆,亲眼看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他们生活得悠闲而富足。在新疆,还有这么一件趣闻:说一个维族老汉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之后,家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啊?他说:北京那地方嘛,唉,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是啊,在这个圆形的星球上,其实并没有地理上的中心。任何一个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心。我们都是太阳的儿女,每时每刻都得到它的养育和抚慰。(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0日)
1、题目“太阳的馈赠”,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语言的妙处。
⑴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这篇散文点名主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买  树
鲁钊
  军旅生涯20年,他只回去过有数的几次家。这一次,又是相隔许多年才回到故乡。
  故乡是发生了大变化,可池边四爷家的那株杏树还在。看到杏树,他的心怦然一动,忆起了可爱的童年,就像是导火线一样,轰然炸开了堆放记忆的仓库。
  就是这一株沐风栉雨、默默站立的杏树,带给他多么快乐的童年啊。那时候,物质生活是极度匮乏的,孩子们就把眼光盯住了杏树,眼巴巴地看着杏树抖落一身雪花,把芽苞供出,幻成一树粉红的灿烂,落英缤纷中,毛茸茸绿晶晶的杏儿就含在其中。几场春雨灌下,不经折磨的杏儿就落在树下,余下的就着丰富的营养,慢慢饱胀了身体;但这时候个儿有了,尚不能吃,可着劲儿酸。“麦黄时分,杏儿挨棍”,到了麦收起镰的时候,杏就基本成熟了。
  “偷杏”是他和伙伴们这时候最大的乐趣:掂起一个石块,一团土坷垃,使劲往树上抛去,杏就随着叶子落下来,大家就争着抢着:抢到手的还兴奋着,没到手的巴巴等着下一个“弹”,就听得背后炸雷一声:“鳖娃子们又来了!”那准是房主四爷,大家呼哨一声作鸟兽散。其实,四爷并不吝啬杏,杏熟透了摘下还挨家挨户给孩子们送。这时候不让偷,是因为孩子们常常打杏砸坏了房上的瓦,害得他下雨了要上房补漏。那一次,他悄悄爬到树上,隐藏在茂密的树叶丛中,偷偷摘吃着,吃到了一个酸杏,酸得他哈拉子直流,正好滴到树下的四爷脖子上。四爷以为是一泡鸟屎,抬头一看,他被抓了个正着。
  因地里活计忙,四爷一家人常不在家,他们就放心地偷,还一边偷一边做游戏:大家规定,一人十弹,谁打得准,落得多,谁就胜利。或者,大家打下些杏来,规定不准吃,在树下玩“踢片”,就是地上画了些方格踢瓦片,赢了把杏作为奖品。吃了杏,杏核还能做子弹,在地上隔几步远茏个小坑,看谁弹得远弹得准……想及此,他无声地笑了——杏树,给了他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正想着,就见四爷家的二叔带着两个人拿着斧锯来到树下指指点点。原来二叔是准备伐杏树卖给人做床了。他过去喊了声二叔,其实二叔比他大不了几岁,他说:“你原价卖给我吧”二叔疑惑了:“你在家住不了一个月,还用得着买杏树做床?”他笑笑:“你别管,我真的要买。”二叔就冲那两人道歉解释:“我这大侄子当兵20年,这刚回来,我不能不给大侄子面子。”那两个人就遗憾地走了。二叔问他:“我帮你刨下来?”他笑着说:“不用,就让这棵树长在这儿吧”说着,按原价掏出钱硬塞给了推让的二叔,笑着说:“这树就是我的了,我买的我做决定,让它好好长着,以后谁也不能伐了。”一边说一边就走了。
  他走到村口,看到放学的孩子们从邻村的学校蹦蹦跳跳着回来,孩子们吱吱喳喳,不知道在谈论什么话题。他想,这些孩子,是否也盼着杏子由酸到甜地长大?是否也在麦收杏黄时节去“偷杏”?是否也在杏树下做着各种可爱可笑、可心可意的游戏?是否这棵杏树还能给他们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
  想着想着,他笑了,他恍惚感觉到,自己就是孩童们中的某一个。
1.引领回忆部分内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掏钱制止了二叔砍树,与其说是想留下杏树,不如说是想留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以内)
3.第三段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杏树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引用方言和俗语的表达作用:
  但这时候个儿有了,尚不能吃,可着劲儿酸。“麦黄时分,杏儿挨棍”,到了麦收起镰的时候,杏就基本成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祈祷生活之根更深
菲利普·加利
  小时候,隔壁有个老邻居,吉布斯医生。他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医生的样子。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穿着粗斜纹棉布的工作裤,戴一顶草帽,草帽的前沿是一副绿色的塑料太阳镜。吉布斯医生总是笑,笑容与他的草帽很般配——满是褶子、饱经风霜。我们在他的院子里玩,他从来都不会对我们大喊大叫。我记得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似乎他周围的环境还根本培养不出这样善良的人来。
   吉布斯医生不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种树。他的家占地10英亩,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这块地变成森林。
  善良的吉布斯医生对种植有他一套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深信“没有痛苦,就没有获得”。他从不给他的树浇水,公然违抗传统常识。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它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那些过于柔弱的树苗要趁早锄掉。
  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只会让植物的根变浅,不浇水的树的根都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
  所以吉布斯医生从不给他的树浇水。我记得他种过一棵橡树,不但从不像其他人那样每天清晨给它浇水,还总是拿一张卷起来的报纸去打它:“噼”“啪”“乒”!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他这样是为了吸引树的注意。
  我离开家去读书。几年后,吉布斯医生去世了。现在我还时不时地会经过他的房子,看看他25年前种下的树。这些树,现在跟花岗岩一般强壮坚硬、硕大无比、郁郁葱葱。
   几年前,我也种了一些树。整个夏天我都殷勤地给它们浇水,为它们祈祷。可是两年的娇生惯养让它们更加弱不禁风了。每次冷风袭来,它们就会颤抖摇摆不止,一副娇宝宝的模样。
  反倒是吉布斯医生的那些在困境和匮乏中长大的树,获得了舒适和安逸不能赋予的滋养。
  每晚我上床睡觉前,都会去看看我的两个儿子。我站在他们身旁,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子吸入生命,又呼出生命。我经常为他们祈祷,祈祷他们的一生将一帆风顺。“主,请免去他们的艰难和困苦吧。”可是,最近我意识到,我该改改为他们祈祷的内容了。我意识到我的孩子终归是要遭遇困难的,我以前的祈祷真是过于天真了:因为无论在哪儿,都会有冷风袭来。
  于是我改变了每晚睡前的祈祷词。因为,生活本是艰难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在,我祈祷儿子的根能往深处蔓延,这样他们才能从隐蔽之处获取力量。
  我们祈祷过太多舒适和安逸,可是这样的祈祷少有如愿。我们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这样,冷风吹、大雨淋,我们也不会散碎成一片片。(选自散文集《想起那一年的湖》)
1、填写下面表格,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物
事 情
方 法
结 果
人生启示
吉布斯
种 树
种出强壮坚硬硕大葱郁的树

浇水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选自《美文阅读》,有删减)
1.本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故乡?作者对这两个故乡各有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究竟来自何方?”作者给出答案了吗?请结合全文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所找的“故乡”和鲁迅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诌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作者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这“阳光与温情”、“难以磨灭的忧郁”指的是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一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结尾,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