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 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 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 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 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柔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重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声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小题1:.请按照课文顺序为文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A.厚重 | B.清脆 | C.雄浑 | D.柔曼 |
(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
(2)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声之中。( )
(3)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柔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重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 )
(4)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 )
小题3:.古诗中有不少泉水的诗句,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两句。(4分)
小题4:.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语言要流畅)(2分)
答案
小题1:DBAC
小题1:比喻、拟人、排比、引用
小题1:跟泉水有关的诗句即可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多读文章,养成熟练的语感。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注意它们的定义。
小题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跟泉水有关的诗句即可。示例: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小题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文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现代文阅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 如】;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
(3)相与步于中庭(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小题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结尾意味无穷,请你谈谈它的言外之意。(2分)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
从桓公伐孤竹 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遂得道 不亦过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小题3:、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故又名“鬼市”云。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义。(4分)、
①、数年恒不一见 ( ) ②、层层指数 ( )
③、城市依稀而已 ( ) ④、见山上人烟市肆(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小题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数年恒/不一见。 |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及见外方人至(及至) | B.焦而不吾类(类似) |
C.不求善药去尔病(离去) | D.终莫知其为丑 (始终) |
A.其水甘而不良学而不思则罔 |
B.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观之,兴正浓 |
C.吾乡之人皆然尘气莽莽然 |
D.反以吾颈为焦耶以亿万计 |
①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小题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语句中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于”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B.战于长勺 |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小题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最新试题
- 1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1)20℃时,将25 g KNO3放入到100 g水
- 2看图,选用方框中的单词完成对话。brother grandfather father sister grandm
- 3已知tanα=2,则sinαcosα=( )。
- 414tan245°+1sin230°-3cos230°+tan45°cos0°-sin40°cos50°.
- 5已知x>0,则函数y=x3-4x2的最大值是______.
-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搪塞/塞车渐变/熏陶渐染给予/自给自足B.禅院/禅让菲薄/日薄
- 7用电流表测电流时,若发现针往左侧偏,这是因为______;如果指针偏转右侧没有刻度的地方,这是因为______
- 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___.
-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
- 10To regain their ______after a hard game, the players lay on
热门考点
- 1经测定,一瓶气体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通常情况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 )A.一种化合物 B.一种单
- 2已知映射f:A→B,其中A=B=R,对应法则f:x→y=|x|12,若对实数k∈B,在集合A中不存在元素x使得f:x→k
- 3读美国本土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 洋,B
- 4下列关于电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B.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C.电解时溶液中靠电
-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中:Fe(OH)3+3H+=Fe3++3H2OB.明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 6【题文】读下面“天气系统示意图”,判断下列问题。【小题1】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状况是(
-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C的方程为.若直线上存在一点,使过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8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的个数是( )(1)命题“若x=1,则+x-2=0”的否命题为“若x=1,则+x-2≠0”;(
- 9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是A.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C.反对“台独”
- 10I think he"s just going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