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⑤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节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酷贫:非常的贫困。②范逵(kuí):人名。③髲(bì):假发④斫(zhuó):用刀斧砍。⑤剉(cuò):同“挫”,割。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
(1)汝但出外留客 (2)君宜还 (3)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小题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1) 只 (2) 返回 (3) 称赞
小题1: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
小题1:示例:待人要真心实意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陶侃待客”来谈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陶侃留客(7分)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词语(6分)
(1)七里之郭( ) (2)池( )非不深也
(3)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4)攻亲戚之所畔( )
(5)及( )寡人之身 (6)寡人耻( )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小题4: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2分)
小题5:[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2分)
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⑤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⑤雉(zhì):野鸡。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阴使人往视之( ) ②欲察君之政也( )
小题2: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2分)
小题3: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分)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日:“欲速则不达。”孟子日:“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日:“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 D.自矜功效也(夸耀) |
A.而力疲气竭思而不学则殆 |
B.灌溉以时耳策之不以其道 |
C.凡人于初植者胡不见我于王 |
D.苗则槁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①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②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4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题1:《活板》选自《 》,作者 。印刷术与 、 、火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2分)
小题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
(1)蜡和纸灰( ) (2)更互用之( )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薄如钱唇: (2)不以木为之者:
(3)以纸帖之: (4)有奇字素无备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火烧令坚: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小题5:“活板”的“活”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回答。(3分)
小题6: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7: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2分)
窗外的银杏树(丁吉槐)
①我站在窗前,朝外凝望着。
②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的阳光下跳跃着,摆动着,更加绚丽夺目。
③银杏树的叶子舒爽而别致。不长不短一根叶柄,连着一个打开着的折扇扇面,微黄“扇面”上的脉络清晰,还染有一些褐色的斑点,那斑点似山似水似人似物,朦朦胧胧,充满诗意。如握在手里,似乎就是一把浓缩了的江南才子精心画制的山水画折扇。
④银杏树正年轻呢。树干仅有拳头那么粗细,直直向上伸长,树尖早已经越过西房的屋顶。侧枝十分茂盛,整个树冠便长成一颗桃子的形状。这微黄色的“桃子”和它那拳头粗细的树干便装在我打开窗子的窗框里。
⑤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欣赏着。
⑥朦胧缥缈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生端坐在乡村学校教室的窗前,他不去看教室里的黑板,却侧头朝窗外凝望。
⑦窗外教室跟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那是一棵谁也说不清楚年龄的古老却生机勃勃的银杏树。银杏树粗大的树干不知何年何月被斫去一大块,薄薄的层层年轮裸露在外边。树冠上的主干也被斫去。只留一个侧枝歪歪地伸向院子里。整棵树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大大的拐杖。那侧枝也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枝叶繁茂,蓬蓬勃勃,上挂一枚按时敲响的铜钟。铜钟鸣响时,银杏树的叶子便“沙沙沙”作响,小学生们便“刷刷刷”地跑进教室去上课。
⑧银杏树的叶子不时跌落下来,轻轻地飘落在小男生打开的课本上,他慢慢将课本合上.那叶子,便成了他一枚精美的书签。
⑨有人喊他的名字。是老师。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出,却反问老师,秋天还没到,为什么银杏树的叶子会跌落下来?他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的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他觉得那截干瘦的胳膊酷似一截银杏树干瘦的枝干。他生了病,老师到家里看他,他近距离地看到老师的枯瘦的脸,枯瘦的脖子,枯瘦的双手。他恍惚觉得老师就是那棵古老的银杏树。
⑩其实,老师岁数并不大,正年轻。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小男生见过她的丈夫.在她家里。瘦瘦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年纪轻轻却有点驼背。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他坐着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站起来,高高的,驼着背,便觉得他也像学校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然而,这两棵平凡的“银杏树”却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
11我依然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
12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在阳光里像撒上一层金黄,如披上了一条条金黄的丝带。我真想,真想回到童年,去做个小男生.搬条板凳坐在那金色的银杏树下,聆听老师和老师的丈夫讲山南海北的故事;我真想回到青年,靠在那树上,去吟诵艾青的诗篇。然而,我知道,逝去的不可能再来。然而,我也知道,那夹在小男生课本里的那枚精美的书签,早已把时间留住。那银杏叶子浓浓的浆汁,肯定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失。但那叶片的脉络,肯定依旧是格外清晰;叶片上那似山水又似人物的褐色画面,肯定依旧是格外栩栩如生;那蕴藏在叶片里的故事,肯定依旧是格外生动感人。
13银杏树的叶子依然不时跌落下来,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飘落在我的书上,我慢慢地将书打开,轻轻地将叶片放进书里,那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8月29日)
小题1:阅读全文,在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3分)
银杏树的描写 场景 | 树龄 | 树干 | 叶子 |
现实中的窗外 | 正年轻 | | 舒爽而别致 |
记忆中的窗外 | | 粗大却被斫去一大块 | |
现实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记忆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⑩段中“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读了文章后,你能替小男孩解开这个困惑吗?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小题4:请从修辞角度,对第13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小题5:作者说:“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你人生中的书签呢?请用几句话描绘出来,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3分)
最新试题
- 1已知函数f(x)=loga1-x1+x(0<a<1).(1)求函数f(x)的定义域D,并判断f(x)的奇偶性;(2)如果
- 2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 3【题文】设是定义在上,以1为周期的函数,若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为,则在区间上的值域为 &
- 4“水是生命之源.”鉴别硬水和软水可用______,生活中软化硬水常用的方法是______,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和异味可用_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示季子懋修书张居正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
- 6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服装厂为红五月歌咏比赛加工300套演出服.在加工60套后,采用了新技术,使每天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
- 7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置在直线AB上的点O处,使斜边CD∥AB.则∠α的余弦值为______.
-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行车、汽车的轮胎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B.拦河坝筑成上窄下宽是因为水的压强
- 9Black doesn’t believe his son is able to design a digital ca
- 10 _____ he wasn’t ready in time, we went without him.A.Since
热门考点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8分)紫阳腰方英文周末无事,车游紫阳。小时候就喝紫阳茶,年至半百竟未去过紫阳,不够
- 2家庭厨房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世界,“柴米油盐酱醋糖”等都是化学物质。厨房内有一瓶无标签的液体,经步骤①:观察颜色与状态;步
- 3在如图a所示的空间里,存在方向水平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和竖直向上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如图b所示),周期T=12t0,
- 4不可能是烯烃加成产物的是[ ]A.甲烷 B.乙烷 C.异戊烷D.新戊烷
- 5Two new studies suggest that modern running shoes could incr
- 6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即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依此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既是酸又
-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印度素有“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称B.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
- 8 ----Mary had a wonderful time at the party. ---- ________,
- 9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家居也逐步走向现代化,有关厨房里的物理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10.I think I had at least a billion test, __ one in which t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