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2分)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小题2: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                                   
小题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4分)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小题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分)
小题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答案

小题1:B  (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1)、花之君子者也 。(1分) (2)、出淤泥而不染。(1分)
小题1:富贵的人(1分)    品德高尚的人(1分)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2分)
小题1: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1分)    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1分)
小题1:BC (1分)    DE (1分)    A (1分)
解析

小题1:“莲,花之君子者也“这是典型的”者……也“式判断句。
小题1:(3)中应是亭亭净植(立);(5)应是陶后鲜有闻(后来)。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小题1:理解“牡丹“”莲花“的比喻义;看法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这里能答出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批判即可。
小题1:能找出描写各种花的特征的词语,判断准确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鸡作食,岂有仙而***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小题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4分)
(1)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     )
小题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小题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湛江的气度
①人们说城市是有个性、有魅力的,就像人一样。如果说广州是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深圳是个时尚的摇滚乐手,那么湛***是一个男中音歌手。他虽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引领潮流,不具有时尚的风情,但他从容、谦和,有文化底蕴,举止投足中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气度。
②湛江的气度来自天然气势。面向南海,依托大港,拥有特呈、南三、硇州、东海等大小海岛和富饶美丽的海湾,上天赋予湛江海的性格,海的胸怀,也赋予湛江海的气魄海的度量。可以说,在中国,在世界,繁华的都市不少,他们或许有铁路,有机场,或许有码头有港口,也或许有更发达的工商业,但象湛江这样同时拥有这样众多的岛屿,这样延绵几百里的海岸线,这样的深水良港,这样丰富的海产以及这样蓬勃的海洋产业确实不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和造就了湛江拥抱海洋,拥抱世界八方,拥抱美好未来的气势。
③湛江的气度来自文化品位。积淀厚重的雷高文化如一条历史长河滋润着这片土地,又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哺育着这片土地。其实,湛江的文化并不仅仅体现在一首雷歌,一尊石狗,一座祠庙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几所省内外有名气的高校、一张老牌的报纸、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站……更重要的是,它已经上升为湛江人对文化的崇尚和追求。在文化艺术领域,湛江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人才,有闻名海内外的民间艺术。
④湛江的气度来自包容和涵养。漫步湛江街头,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湛江的饮食包罗全国,什么北方水饺、云南米线、兰州拉面……当然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包容其实还有更深更宽广的意义。这里不说别的,先说湛江市区的人口构成。有人说10个人中,有一个港务局人,一个南油人,一个部队人(当然包括家属),一个高校人,还有一个是农垦人。如果说港务局、农垦早期为湛江的发展注入了时代的生机,那么部队、南油和高校就是源源不断地为湛江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输入新鲜的养分。未来的湛江还会有石化人和钢铁人,他们将为湛江带来新的科技和文化元素。有包容就有涵养。不说别的,就说普通话的普及和流行,湛***比相邻的很多城市要好得多。
⑤湛江的气度来自优悠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多少人走一趟深圳和珠海回湛***唉声叹气,妄自菲薄,这是不必要的。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的客厅,而未看到他们的犄角旯旮。前不久前香港一个旅游团来湛江观光,他们对湛江的清新空气和蓝天情有独钟,那种羡慕与贪婪的欣赏真让我骄傲。更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位竟然在一天内决定购房以日后养老,那利索和豪爽,分明让人读懂了她对湛江的神往。民以食为天。湛江人吃得天然,活得自然与滋润。尤其对海鲜,湛江人对吃得科学,也吃出了传统,吃出了文化,“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名符其实。清晨的茶楼,黄昏的公园,假日的海滩……处处可看出热闹而不拥挤,有活力而不浮澡,几分淡定、几分优悠与从容。
⑥湛江的气度来自进取和不甘落后的精神。湛江人把海湾当作城市建设的主轴,描绘了“一湾两岸”的城市建设蓝图:围绕海湾形成一个片区、四个组团----西岸形成赤坎至霞山片区以及麻章、临港工业基地两个组团;东岸形成坡头组团;南岸形成东海岛组团。这幅蓝图标志着港城的发展方向:工业南移,城市东扩,港城由带状向块状发展。这幅蓝图是绿色的,它充分展示了城市的海滨特色和生态宜居的魅力。这幅蓝图是宏大的,它充分展现了大都市的气魄和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
⑦如果说历史文化名城是厚重的史诗,年轻城市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那么湛江应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他令人难忘,耐人寻味;又如果说历史文化名城是陈年老酒,年轻城市是时尚的易拉罐,那么湛***是一壶酽茶。就让我们细细地品味和享受湛江的醇厚,湛江的甘芳吧。
小题1:作者说湛江是一个有气度的城市,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的?(5分)
小题2: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这幅蓝图是绿色的,它充分展示了城市的海滨特色和生态宜居的魅力。
小题3: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举例简析文章末段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5分)
小题4:湛江的气度来自海洋,但是现在社会对大海的污染十分严重,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两点关于防止海水污染的建议。(4分)
(1)                                                                        
(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罢。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933年2月
小题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冬天是分别通过什么事情写冬天的(6分)
小题2: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你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从原文中找出至少三个句子)(6分)
小题3:为什么不说豆腐煮在锅里,而要说“养”在锅里(4分)
小题4:“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1)“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的原因是                       。(不超过10个字)(3分)
(2)作者连用两个“等着”,这在表达上的好处是                       。(不超过15个字)(3分)
小题5:作者为了突出表现文章的主旨而在选材上有精心的安排,请就此作一点分析。(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两小儿日(     )
(2)日始出时人近(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小题3: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分)
小题4: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到,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 《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4分)
(1) 以是人多以书               (2) 同舍生皆绮绣                
(3) 疑质理                       (4)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         心到矣
B.读书千遍,其义自      才美不外
C.又患无师名人与游      谈笑有鸿
D.余之勤且艰若此       竹柏影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小题4:根据上下文,在【乙】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2分)
           、              
小题5:【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用到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