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解释下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不可信(         )         ②知人不易也(         )
小题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小题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2分) 尚且   ②  本来   
小题1:(2分) B
小题1:(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小题1:(3分) 改卷提示:能围绕“眼前未必为真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作深入的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未能联系自身实际扣1分。
解析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乎”相当于“在”“乎陈蔡之间”之间不可读断。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学生能根据文本观点来联系生活实际,表述合理即
核心考点
试题【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11分)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两虎且食牛   (     )             (2)卞庄子以为 (      )
(3)馆竖子之    (     )             (4)有顷,两虎果斗(     )
小题2:解释句中的“之”。 (2分)
(1)馆竖子止之    (      )                (2)从伤而刺之 (     )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小题4: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4分)
藐: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____壑:_____________鞭: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趣事。(4分)
小题3:用文中原话回答,“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1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小题5: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这方面的感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
习惯说
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扩展。  ③踬:绊倒。
④蹶然:猛然。          ⑤中人:影响人。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停顿。(停一处)(2分)
蓉 复 履 其 地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俯读(        )   (2)每之(       )
(3)谓童子(         ) (4)地坦(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习之中人甚矣哉!
(2)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小题4:文中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即事寓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3分)
(1)可爱者甚(       ) (2)不不枝 (       ) (3)乎众矣(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之”字用法及意义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相同的一项。(   )(2分)
A.花之隐逸者也B.何陋之有C.两狼之并驱如故D.渔人甚异之
小题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 柳宗元《黔之驴》)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之    (            )    (2)稍近狎(             )
(3)驴不胜怒,之(             )    (4)告之曰(             )
小题2:下面各项中“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3分)
A.有好事船载以入B.觉无异能
C.生而眇不识日D.问之有目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小题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