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2分)
小题2: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2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3分)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小题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4分)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答案

小题1:围绕“茶既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来回答即可。(2分)
小题2:写西方人爱喝咖啡是为了与中国人爱喝茶形成对比,突出中国人崇尚顺其自然,追求艺术和境界,从而表现“茶可道”这一观点。(2分)
小题3: 示例1:这个句子用拟人手法将茶叶在水中舒展、漂浮、沉淀的过程与人生的成败、起伏等历程联系起来,写得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示例2:这个句子中的“挣扎”“思索”“沉浮”“沉寂”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起伏、变化,让人自然将茶与人生结合起来,也自然引出下文“茶如人生”的看法。(3分)
小题4:示例:因为茶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冲浊爽气,颐神养性,可以让我们学会“内省修行”;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人生的况味,饮茶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获得悠然自得的心情;茶为我们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的题目是“茶可道,茶亦悠然”,“道”指的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悠然”指的是人的心情悠然自在。也就是说,茶既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使人修身养性,同时也可以陶冶人的心情。
点评: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
小题2:试题分析:写西方人喝咖啡是为了和中国人喝茶形成对比,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这一过程”指的就是泡茶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茶叶在水中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可从修辞、词语、写作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选择一个角度即可。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4:试题分析:认真研读文章和材料,不难得出应该推崇茶文化的理由。茶饮不仅是一种艺术,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等等。结合文章和材料来分条概括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核心考点
试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暴风雪后的马群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⑴我在不同的时节看过马群,但冬天的马群,一直让我难以忘记。
⑵那个冬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从锡林郭勒呼啸而过,那就是牧民所称的白灾,无数牲畜不堪寒冷纷纷倒下。在草地这种广袤无边的疆域里,风与雪所挟带的自然力量轻易地主宰着原本脆弱的生命。
⑶我进入草地时正是黎明,在灰蓝色的天空中,雪地一片苍茫,在极远处,由于颜色的相近,几乎无法分辨地平线的轮廓,天与地相接在一起。车在近一米深的雪中开出的道路上向前行驶。两边的雪地中几乎一无所有,看不到一个蒙古包或一头牲畜,甚至没有一只飞鸟,扑面而来的只有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白色,这也许是草原一年中最苍白的季节。
⑷无边无际的单调颜色让人昏昏欲睡。
⑸终于,前方雪地中一个黑色的影子突然闪现,我的精神为之一振。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它的形象也显得越加清晰,如同一朵绽放在雪地中的黑色花朵。
⑹当车驶近时,我看清了,那是紧紧地挤在一起的一群马。
⑺车停下时,距离已经很近,但那些紧紧拥在一起的马群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的骚动,依然低眉顺目地挤在一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在同伴颈项间找到了寒夜之后温暖的慰藉。
⑻尽管它们的长鬃和尾巴在风中轻轻飘扬,宣示着生命的活力,但我已经发现了有些异样,在这种寒冷的季节里,在马群的上空我没有看到由呼吸带来的白色的雾气。
⑼草地里的朋友验证了我的猜测。这是一群已经被昨夜的严寒夺去生命的马,它们会一直站在这里,直到明年春天到来,冰雪解冻时,它们才会倒下。
⑽ 我面前的马群,就是曾经在夏天绿色的大地上奔跑、交配、洗浴的马群,此时安详地伫立。我不知道那是锡林郭勒的凌晨几点,灵魂终于无法忍受寒冷的可怕侵袭,留下马匹正慢慢僵硬如岩石一样的躯体纷纷飞去。这就是暴风雪后的马群,只要看过一眼就永远也无法忘记,在这些紧紧依偎在一起的,还散发着冰冷的牧草气息的身躯上,这种更接近半野生状态的马表情艰忍而平静。那只也许最早被生命舍弃的四腿细长的幼马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腹下,在它如湖冰般深蓝的眼睛里,我并没有看到一丝对风雪的恐惧。而它的母亲,正低下头颅,试着用嘴唇温暖自己的孩子。
⑾它们就保持着这种姿势凝固了。
⑿ 这是一组不屑风雪的雕塑。
⒀ 也许你从没去过草地,或者从未真正理解冬天的含义,那么你就去看看那些马群,去冬天的草地看看那些死去之后仍然站立着的马群。它们在等待着你,像等待一个兄弟。看到它们,你会以为它们只是暂时歇息,随时准备再次驰骋大地。看到它们,你就会理解冬天就这样让大地铭记。
⒁ 这些马群像经过雷殛之后的巨杉,依旧挺立,就这样站过整个冬季,直到春天,当牧草铺满大地时,才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訇然倒地。
⒂ 草地上的朋友告诉我,在马群倒下的地方,牧草会丰茂无比,并会呈现出黑夜般沉稳的色彩。而且,只要你相信,在盛夏某个寂静的夜晚,你伏下身去,会听到,在大地的深处,回响着马蹄星群般翻涌的轰鸣。
小题1:暴风雪后的马群“只要看过一眼就永远也无法忘记”,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2:⑵⑶⑷三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分析这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它的形象也显得越加清晰,如同一朵绽放在雪地中的黑色花朵。
赏析:                                                                     
                                                                             
小题4:认真阅读文末划线句,揣摩其作用及表达的情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 (2)杂然而前陈者(   ) (3)猛浪若奔(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贤于材人远矣 
C.胡不见我于王                 D.皆朝于齐
小题4:甲乙文的内容,完成下表。(2分)
选段
主要内容
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
甲文
(1)
骈散相间,语言优美
热爱自然、鄙弃利禄
乙文
游人之乐
多用骈偶,多用虚词
(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穿过记忆的小河(12分)  岑燮钧
  ①在三北大地上,“破山江”是一条普通的小河。①它穿过我们村,也穿过了我的记忆,化为了我身体上流淌不息的血管。
  ②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
  ③破山江从我的童年流来。那时,它似乎是一条大河。当夏天来临的时候,破山江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匍匐在岸边,只要依在埠头边,在石板缝下一捋,就是一大把螺蛳。但我们的兴趣不在于此,而在“弹河”,就是游泳。游泳之乐,乐在满河里浮着的大小脑袋,乐在你追我赶地嬉戏。这时的河水是浑浊的,河泥都泛起来了,但不脏,是泥土的气息,是海涂的残余滋味,绝没有污水混杂其中。
  ④那真是一条干净的河流啊。农民们在地头干活,渴了,可用竹做的刮子(类似于锄头,却比它轻巧)柄倒过来舀水喝。农村的屋前屋后,是一只只水缸,倘是竹槽兜起来的屋瓦上的“天水”不够用,就只能到河边去挑水。水可能有点浑,但加一点明矾,就清澈了。我的印象中,还有父亲挑水的影子。我不曾挑过水,因为当我挑得动水的时候,破山江已经成为一条污水沟了。
⑤我的记忆只留在破山江的南半截。向南追溯是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它两边都是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只在破山江边领略过。破山江的两岸,春来会有成片的马兰或者野荠菜。公路上车辆很稀疏,两边的树下有很多马兰。当我们剪满篮子回来时,已是月上东山。
⑥曾经,破山江边的斜晖里留下过帆影。风鼓起帆,轻轻巧巧地挪移,那是三北平原上一道平和的风景。绿油油的田野上,白色的帆布,像是天地间的一根大羽毛,招招摇摇地移动在地平线上。风自南边来,拉着装满石头的大船向北去。这些石头来自上林湖边的石塘。它们从上游迤逦而来,成为每一户人家的奠基石。在这条江上,曾经留下我父母辛劳的背影。不是父亲拉纤,就是母亲摇船。在自家的埠头边,父亲瘦削的肩膀和母亲柔弱的腰肢,撑起了一块块沉重的石头。他们在无数个来回之后,终于为我们兄弟打下了基础,建起了小楼。多年之后,父亲回忆那一只小船,还心有余悸。为了多装几块石头,船沿是贴着水面而来的。倘是有大船经过,父亲的心就会悬起来,那水花吻着船沿,就像是打水漂一样。一不小心,那可真要全军覆没了哟!
⑦架在破山江上的那座公路桥,是我知道的最宽的桥。当船穿行其间时,就仿佛是走进一条幽深的隧道,大喊一声,轰然回响那时,父亲摇着船去卖菜,我们帮他拉纤,每当到公路桥时,我们只能收起纤绳。前面就是村子,父亲泊船叫卖,然后我们帮村人把成捆的菜抬到家里。那就是一条河之于农民的意义。
⑧当破山江的穿村段河岸砌石,并装上护栏之后,我知道一个古典的时代逝去了。河,仅仅成为了一条河,它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功能。孩子们已无法下水,它需要保洁船的穿梭来保证自身表面上的洁净。很少有人家再靠它来运输砖石,或者豆麦。“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它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
⑨其实,人也一样。不知是谁离弃了谁,我已不再是它从前的孩子了。         (选自《宁波晚报》,有删改)
小题1:作者饱含深情地描述了童年里的“破山江”,请根据文意依次填写它的特点。(3分)
快乐的小河→             →                             →有意义的小河
小题2:文中划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
它穿过我们村,也穿过了我的记忆,化为了我身体上流淌不息的血管。
                                                                              
          
小题3: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就是一条河之于农民的意义”,请结合⑥⑦两段,请联系文意,说说这条河对于我们一家的意义。(2分)
                                                                              
                       
小题4:“不知是谁离弃了谁,我已不再是它从前的孩子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袁宏道)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土膏微润                   ②泉而茗者                
小题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2分)
A.曝沙之鸟辍耕之垄上
B.娟然如拭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红装而蹇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冷光之乍出于匣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小题4:文中所描写的春天充满“喜气”,请从文中选取一处景物进行分析。(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昔之浚湖者屡矣,而工程无考,非独纪载之阙也。语曰: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湖工既成,则筌蹄有所不计也。今之湖工,从事既久,积牍甚富,自他人视之,则亦荃蹄已而,而当事者以为有苦心存焉。爱汇录前后公牍,其重复者去之,雅驯者册之。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志工程。                              
(选自《东钱湖志》卷四)
注释:①浚:疏通   ②筌 :渔具  ③蹄:捕捉兔子的网 ④ 雅驯:指文辞优美,典雅不俗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①非独纪载之阙也:                       ②雅驯者册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自他人视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久之,目似暝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这句话?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