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
佁然不动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以其境过清                      ④潭中鱼百许头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佁然:呆呆的样子  ② 犬牙:像狗牙 ③可:大约    ④ 清 :凄清
【共4分,每空1分,写错字不给分】
小题2:① (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 (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共4分,每小题2分,每个分句1分】
小题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共2分,每点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①佁然:呆呆的样子  ② 犬牙:像狗牙,名词活用为状语。 ③可:大约    ④ 清 :凄清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
小题2:试题分析:①凄和寒都是使动用法,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斗折蛇行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3:试题分析: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小题1: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就“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这“升腾的能力”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⑧段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0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寻阳(     )
(5)已暮矣 (       )      (6)盲臣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4分)
①可爱者甚     蕃                   ②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       植                   ④乎众矣       宜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3: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小题4:古人写物,往往会借物抒怀,通过依据物的某些特点来表达人的某种情怀,据此,请你简要分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所写莲的特点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立有时时而B.桓侯使人问之公问其
C.司命之所神情与苏黄不D.不治将慕圣贤之道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                                      
(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小题3:桓侯贻误治疗时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 (         )      (2) 得其船,便向路。(        )
(3)蔽林间之(           )    (4) 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小题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小题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2分)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小题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