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口技》与《虞初续志郭猫儿》比较阅读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邀请,偕同)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猪声,猪被***声,出血声,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剥声,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差错)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 郭猫儿》)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满坐寂然 (2)俄闻父呼其子曰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小题3:请用简明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4: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2分)
答案
小题1:(1) “坐”通“座”。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2)不久
小题2:(1)译文: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2)译文: 过了一会儿,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他们的种种声音各有区别
小题3:【甲】: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乙】:表演一对父子晨起喂猪、***猪、卖猪肉的过程。
小题4:【甲】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表现文章内容。
【乙】文则以正面描写为主表现文章内容。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坐”的通假。“遗”的意思是赠送,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凡”的意思。2句中“少之”“各别”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全文大意,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即可,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主要从二者结合来写的,乙文,是从正面描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口技》与《虞初续志郭猫儿》比较阅读【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离太阳最近的树
(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2)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3)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4)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5)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6)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7)连年砍伐,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精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科技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8)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9)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小题1:文章开头交代红柳丛生长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联系文章内容,赏析第1段中加点的“微笑”一词。(3分)
小题3:文中对红柳的描述具体而形象,特别是第4-6段,说说这样描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蕴含什么深意。 (4分)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①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是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在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②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是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中会无限地增殖,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有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2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 (4分)
小题2:文中两次提到的“昏睡”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本文第(4)段“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和第(6)段“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两句中的“这”分别指代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小题4:阅读本文第(7)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4分)
小题5: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怎样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更有意义。(5分,不少于50字)
【链接阅读材料】
(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节选自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节选自《生命的意义》)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 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 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 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词。(2分)
小题2:请给上文描绘的画面加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3:这段文字从 变化的角度围绕 字描写了青黑的矮松、暗黄的草色和微粉的薄雪等景物,又按 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3分)
小题4:下面两个句子写景生动有味。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3分)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 过去将它 住,然后将手指 开一条缝, 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我几乎是在下意识的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小题2:第三段中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我”捕捉蚂蚱的动作,请从下面的几个词语中选出最合适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横线上。(4分)
备选词语: 捏 罩 扑 裂
我张开双手,迅疾 过去将它 住,然后将手指 开一条缝, 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小题3:文中第⑦段,儿子曾急切叫道“跑了,跑了”,第⒀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小题4:读了本文后,你对“生命”有什么理解呢?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
尽为所吞 ( ) 鞭数十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
(2)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小题3: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3分)
最新试题
- 1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 ___半球,所在的板块是 ___板块。
- 2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3按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6时,则第1次得到的输出结果为3,第2次得到的输出结果为8,……,于是第2010
- 4热水瓶使用较长时间后,会在瓶胆内壁结成水垢,可用以除去这种水垢的试剂是( )A.石灰水B.热水C.稀盐酸D.肥皂水
-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青草变牛奶的秘密当我们每天喝着香喷喷的牛奶时,你想过没有,这些牛奶是怎么来的?你可能会说,牛奶是从牛
- 6有同学们普遍认为:“奶粉事件”是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这无疑使中国乳品行业面临危机。但是,任何一个“危机”,如果处置得
- 7过点(0,1)作直线,使它与抛物线y2=3x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 [ ]A.1 条 B.
- 8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电场强度为零的区域电势一定处处为零B.两点间的电势差与零电势的选取有关C.负电荷从电
- 9如图,在△ABC中,∠A=80°,∠B=60°,则∠1= .
- 10 政体就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下列国家中,率
热门考点
- 1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按图示的箭头方向经过状态B达到状态C。已知气体在A状态时的体积为1.5 L,求: (1
- 2如图所示,用50N的力拉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前进,若物体前进了10m,拉力F做的功W1=________
- 3You"re the only person ______I"ve ever met ______could do it
- 4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与稀硫酸的反应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C.甲烷在空气
- 5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最高人民法院C.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6函数y=3sin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A.B.C.D.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凭谁问,____ ___,___ 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 8武炜购买8分与10分邮票共16枚,花了一元四角六分,购买8分和10分的邮票的枚数分别为( )。
- 9我国某省(区)分布的城市有:①省会 ②地级市③县及县级市三类,其数目多少关系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③C.②>
- 10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再到残奥会等活动,“志愿者”一词在我们面前变成了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和一双双温暖的手,志愿者精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