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子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是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始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 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住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 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帐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帐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 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帐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德。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是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写法的地方来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 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照应之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之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满满一大杯牛奶”使得处在困境中的男孩看到生活中存在着爱心,重新燃起希望,振作起来,继续拼搏奋斗。
3、可以从精神品德方面,也可以从文学鉴赏方面选择人物,关键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表现出一定的评价鉴赏能力。
4、如:“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施以爱心,不图回报”——“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其好处是: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5、成语如:知恩图报;谚语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蒋子龙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忽然没有把握了。
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日,一熬大半年,怎么受得了!
……
她经常洗头,有时放学回来就洗。有时做一会儿的功课再洗,一周要洗两三次。头发不长,每次都要耗费半小时左右。开始我以为她用洗头驱赶睡意,清醒头脑。后来发现每天晚上例行公事的洗脸漱口,她有时要磨蹭40分钟。她是得了什么病了?
……
我很着急,却又不能为此批评她……
渐渐地我似乎猜到了女儿为什么要借助于玩水而消磨时间。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与水的接触使她放松了,暂时可以忘记课本,忘记那日益迫近的升学考试,排解各种压力和紧张……
让她保留一点能够让她轻松惬意的生活习惯吧。她活得太沉重、太劳累、太单调了……他们一出生,最晚从上小学一年级起,竞争就开始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转嫁到他们身上。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做父亲就要这也担心,那也负责。而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现在跟女儿的关系又有点紧张,除去跟她谈学习,似乎没有让我更感兴趣的话题。而谈学习正是她最厌恶的话题,常常一言不发,问三句最多答一句。
我把“父亲”这两个字理解得太神圣了,太沉重了,因而潇洒不起来。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修正自己。
1、根据本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符合文意的句子。家有升学女,父母_____________。
2、本文夹叙夹议,它叙的和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你认为此时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父亲”两个字“太神圣了”,比较容易理解,可他为什么又说“太沉重了”?你对这个感触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家有女初长成》的作者是个母亲,本文的作者是个父亲,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愿意有一个像他们那样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1、从上下文推断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1)时弊: (2)泰然:
2、本文写了哪三件事?各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或性格特征?
(1)第一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件事:___________表现了重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
3、将本文与《一面》比较,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本文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耳上夹铅笔”的细节,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教学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D、本文与《一面》,写的都是鲁迅先生与青年的交往,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爱护青年这个主题。
三岁多的时候,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那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我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我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
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疲于应付。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却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矿区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和人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一个个同行,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则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负责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着话筒,他流着眼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个要求,再给儿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一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飞到别处,拣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到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回荡在整个囚室。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体会下面句子中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4、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这里“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5、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
6、听完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
1.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2.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答:
3. “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最新试题
- 1关于功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力就做了功B.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C.
- 2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烃。常温常压下,分子中碳原子个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通常为气体。常温常压下,C2H4和另一种烃
- 3用96%的乙醇溶液制取无水乙醇时,可选用的方法是 [ ]A.加入无水硫酸铜,再过滤 B.加入生石灰,再蒸馏
- 4某中学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家里的塑料盆、输液瓶、铜导线、废旧电池的碳棒、家用停电宝等做了一个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实验
- 5中考体育跳绳项目测试中,小明同学在1min内跳了120次,则他跳绳时的功率大约是( )A.0.5 WB.5 WC.50
- 6非洲最主要的气候是( )A.热带气候 B.温带气候 C.寒带气候D.亚热带气候
- 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③逢蒙学射于羿
- 8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今年4月20—26日是我省第32个爱鸟周,济川中学初二年级开展了系列活动。【主办校报】小题1
- 9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如果只给出条件“AB∥CD”,那么还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给出以
- 10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
热门考点
- 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__________卫星送上太空,给国
- 21937年底,国民政府迫于侵华日军的压力迁都至 [ ]A.重庆B.南京C.武汉 D.昆明
- 3截至2011年7月31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10周年。从2001年2.5亿元的股本起步 ,其市值现今已达10
- 4甲、乙、丙三人分别参加三种类型的公务员考试,合格的概率分别是、、,则三人中恰有两人合格的概率和三人中至少有一人合格的概率
- 5材料概括分析题。 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内涵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
-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小的决定大的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当政者所
- 7近似数0.000007840有( )个有效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 8生物体内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A.细胞膜 B.线粒体 C.叶绿体 D.液泡
-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_______
- 10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是 [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