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青鸟情院里飞来两只小鸟,乌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们叫它青鸟。或清晨,或傍晚,总在树上跳来跳去,唱它们自己的歌。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却不进窝,在院中,双足跳跃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青鸟情
院里飞来两只小鸟,乌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们叫它青鸟。或清晨,或傍晚,总在树上跳来跳去,唱它们自己的歌。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却不进窝,在院中,双足跳跃着,说它们自己的话。乏了,多在树枝上相偎着,闭了眼儿,作一短暂的小憩。待人们去田间劳作,它们“嗖”地飞起,一前一后,平展了双翅,斜斜地绕过屋顶,互应一声,转个圈儿,飞向远方。
它比麻雀大,比喜鹊小,也不像燕子那样筑窝,屋檐上有孔小洞,便是它们温温暖暖的家了。它们形影相随,步调一致,是对可爱的小夫妻。
过了一月,又过了一月,人们很少听到它们的歌声了,却意外地发觉洞里有了“吱吱喳喳”的叫声,也看到它们飞来飞去,格外忙碌。原来它们已是有了儿女的“人”呢!
五月的一天下午,突地阴了天,“嘎”地来了雷,眼前一个闪电,雨点就跟着风来了。风一起,大雨泼了下来,从田里跑回家的人,淋得精湿,赶忙换了衣服,然后出着长气,屋檐下站了,一边擦头脸的雨水,一边望着外面的雨线,议论起雨的来势。倏忽,从那昏昏的天边,望着了一个白点,像风筝在飘。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人们终于看清了,是一只青鸟,但那一只呢?猛地,只见它斜着翅膀,硬是冲了下来,低了,又一个圈儿,冲进院子,嘿,它嘴里还衔着条虫子哩!它一飞进院子,院树上便响起另只青鸟的叫声,随着叫声,洞口便探出四个小鸟的脑袋,张着扁扁的镶着黄边的嘴巴,吵嚷着要食吃。它飞进洞去,不知给哪只小鸟喂了,飞出来,叫上一声,另只飞去了,它却在那里,守护着洞口,任风儿去刮,任雨儿去淋了。
那飞走的,也极是艰难,风猛,雨急,它全然不顾了。高空一阵呼啸,使它失去了方向,零乱了羽毛,一个把握不住,划道弧线,像石块般地抛在街上。它摔坏了,一动不动,怕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呢!
我不禁为它动情了,便跑出门去,想把它逮回来,免得雨中受苦。但它毫不理会,极力挣扎,但还是被我捉了回来,擦了雨水,放在炕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先是安静地躺着,一会儿功夫,似平缓过了气力,再也不安于这温暖的地方了,急着出去,撞得筛子乱响。傻鸟儿,难道忘记外面在下雨吗?难道不知道黑夜就要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冒险呢?我刚揭筛去看,它却瞅准方向,“噗喀”一声,飞了出来,冲门而去了……
雨小了,人们都回了屋去,我却千般地万般儿的不安。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
小题1:文章开头写两只青鸟的可爱,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
②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
小题3:“我”青鸟的关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写出那只青鸟飞向哪里,在干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既突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又为下文写它们的奉献精神做铺垫。(4分,每点2分)
小题1:①通过写风儿猛,青鸟忽高忽低,几多盘旋,几多挣扎,写出了它落地的艰难。(2分)
②通过写青鸟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在树上,突出它对幼鸟的关爱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分)
小题1:①我把摔下来的青鸟捉了下来,擦了雨水,放在坑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②青鸟飞了出去,我却千般万般儿地不安。(4分,每点2分)
小题1:略(符合题意,均可得分)(4分)
解析

小题1: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内容。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青鸟情院里飞来两只小鸟,乌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们叫它青鸟。或清晨,或傍晚,总在树上跳来跳去,唱它们自己的歌。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却不进窝,在院中,双足跳跃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去远方(15分)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小题1: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小题2: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4分)
小题3:文中换线句子语言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评析。(3分)
小题4: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贫困不是理由(12分)
她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女孩。
去年高考,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喜讯传来,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女孩一家5口,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正上初中,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父亲已经年过五旬,照顾几亩薄地,农闲时到附近煤矿挖煤,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可即便如此,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早已债台高筑,面对高额学费,如何去筹?
当地媒体报道了女孩面临的窘境,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他决定资助女孩,并很快联系上了她。在电话里高晓松郑重承诺:“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决定资助你。”善良的他怕伤害女孩的自尊,又特意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你贫困,而是因为你有才华。”
这对一筹莫展的李家而言,无异于喜从天降,女孩连声道谢。最后两人约定,女孩一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他,他会把学费汇过去。半个月后,女孩打电话给高晓松的秘书:“请转告高叔叔,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那女孩又打电话来了:“高叔叔,非常感谢您的好意,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两天前,一位好心的伯伯已经资助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昨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答应过您,被录取后一定要通知您。”
当时高晓松非常惊讶,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他仍然想帮助她,于是说:“我知道杭州的物价很高,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那我就负担你四年的生活费吧,每月500元,你看怎么样?”“谢谢您!不过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希望您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女孩真诚地说。
其实,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也没有人会去查证这笔钱,可以用来还债,可以让父母家人过得宽裕一点,可以给弟弟买一个新书包,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滋润一点,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选择了诚信和善良,再次让高晓松感到震撼。
这位内心富有的贫家女孩名叫李小萍,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
此事传出以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为她的所作所为感动,由衷地敬佩;也有人说她傻,以她的境况,同时接受两笔捐助也不违背情理啊!面对褒扬与质疑,李小萍依然平静,解释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一位普通的中学生,简单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到汗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小题2:本文标题“贫困不是理由”中的“贫困’’指的是                          (2分)
小题3:本文通过对女孩的       描写,赞扬了女孩           的高贵品质。(3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划线词语“不假思索”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5:现代中学生,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把你的认识和感悟写下来。(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藤野先生》(11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2分)
小题2:填空:首句“东京无非是这样。”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________之情,引出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埋下伏笔。(2分)
小题3: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3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6分)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透光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④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⑤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⑥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⑦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⑧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⑨我终于失去了它。
  ⑩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⑾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⑿“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小题1: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小题2: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富有表现力,请对下列句子加
以赏析。(6分)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小题3: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第8段对四季景色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结尾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6分)
一件军大衣   查一路
屋外,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
  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给我听,其中一段读到:“……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旋即把脸转向我,这话意思是说啊,爱终生,亲仁者,践行‘五德’有闲暇,就可以学‘六艺’之文了。从《论语》中寻找处世的指针,这是他的习惯,而且他也习惯将此强加于人。
  “你在不在听啊?”父亲冲我发火了。
  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山村的小院寂静无声,敲门声格外响亮。门开了。风雪卷了进来。陌生人立在门口。
  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小几岁。他手扶门框,自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来这个山区探矿,现在迷路了。父亲听了,眼睛一亮,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父亲与这个陌生的闻叔叔热烈地攀谈起来。说着,父亲突然一怔,用手指着闻叔叔:“哦,你还没吃饭,你一定没吃饭!”闻叔叔点点头。父亲吩咐母亲,赶紧给闻叔叔下一碗热汤面,多放些生姜和辣椒。
  母亲有些迟疑,面条是有的,可是有点贵重。其时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温软的面条,可以减轻他的胃疼。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道:“能不能炒一碗饭呢?”父亲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刻的父亲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
  在鸡蛋和葱花的香味中,闻叔叔狼吞虎咽,他饿坏了。他湿透的军大衣放在火桶上烤,水汽旋转着向上升腾,湿漉漉的暖意在屋子里荡漾开来。这天夜里,闻叔叔就住在我们家,和我父亲几乎说了一夜的话。
  第二天的早晨,父亲把闻叔叔送出了山外。
  时间一长,这个人和这件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淡去。
  不想,一年之后的冬天,闻叔叔又突然来了。他专程给父亲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因为那一夜,他看出父亲畏寒而且咳嗽。
  父亲大笑,继而连连摇头,调侃说:“一碗面换一件军大衣,显得我不够仗义啊!”
  这是父亲做人的准则,他的骨子里有“愿予之不愿取之”的狭隘,而他始终以为这是侠气。
  闻叔叔有点不悦,放下大衣就走。父亲让我抱上大衣,跟他去追闻叔叔。在一个山凹,父亲与闻叔叔有了一番拉扯。闻叔叔忽然停住了,指着大衣的胸口对父亲说:“你摸摸里面!”父亲一摸,怔住了,半晌说:“我收下了,兄弟情意厚啊!”
  此后的几年冬天,父亲一直穿着这件军大衣,咳嗽减轻了许多。一年秋天,父亲去世了。这年的冬天,母亲把大衣拿来翻晒。
暖阳下,大衣贴胸部分,露出一块用针线缝上去的羊皮。羊皮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洁白、晶莹的光。
小题1:文章主要记叙了三件事。请分别概括前两件事(不超过15个字)。(4分)
(1)                                                            
(2)                                                            
(3)闻叔叔再访送大衣,相知冷暖兄弟情。
小题2: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5分)
小题3:父亲在回答母亲时,为什么“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3分)
小题4:你读了这篇文章,肯定从父亲和闻叔叔两个人物身上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请分别写出一点。(4分)
(1)从父亲身上明白了:                                               
(2)从闻叔叔身上明白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